肺癌等惡性腫瘤會出現一些嚴重的副腫瘤并發癥,導致患者預后極差,影響正常的治療,比如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是一種以血栓形成、出血、血小板減少為特征的并發癥,如果不及時處理,患者會有生命危險。
什么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晚期肺癌患者常出現血小板減少的情況,導致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可能有骨髓浸潤、副腫瘤性無巨核細胞性血小板減少癥、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這些情況可通過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來分辨。
非小細胞肺腺癌會存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情況,這是由于腫瘤細胞釋放促凝物質到血液里,導致血液里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過度消耗。當肝臟和骨髓新造的因子跟不上消耗時,就發生了急性失代償,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被過度消耗而出血。
盡管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并不常見,但是一旦發生就有生命危險。有統計數據表明,患者在化療時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中位總生存期僅為13天。
那么,當治療過程中出現這種危急情況時,我們應該怎樣應對呢?一起來看下文的案例
晚期肺癌患者,血小板嚴重減少
一名62歲無吸煙史的白人女性,因頭痛而入院檢查。腦部核磁發現腦部有多個病變,并提示為轉移性腫瘤。胸部CT檢查顯示肺左上葉有一個腫瘤,通過PET-CT的檢查發現腫瘤轉移到了肝臟和骨。
圖1. PET-CT檢查顯示有多個臟器轉移
通過對骨軟組織進行活檢證實為肺腺癌,患者開始接受全腦放療。在治療過程中發現雙下肢深靜脈血栓,醫生為她開具了阿哌沙班。
幾周后,患者的血小板計數逐漸減少,最低為8000/ul,血紅蛋白為10.1g/dL,凝血酶原時間為20.3秒(正常范圍為10.2-12.9),D-二聚體也顯著升高,同時肝臟功能受到了嚴重損傷。
盡管醫生及時為患者輸注了血小板,但是血小板減少癥的問題并沒有獲得改善。使用血液樣本的循環腫瘤DNA檢查發現患者存在EGFR基因的L858R點突變。
靶向藥奧希替尼改善癥狀
根據基因檢測結果,患者開始每天服用80毫克的EGFR第三代靶向藥物奧希替尼,總體治療耐受性良好,血小板減少癥迅速改善。經過兩周的治療后,血小板計數升高到149000/ul,隨后的隨訪中沒顯示有復發性血栓的形成。
奧希替尼治療了10周之后,進行的胸部CT檢查顯示肺栓塞完全消退,腫瘤病灶顯著縮小,達到了臨床部分緩解。
圖2.腹部CT顯示肝轉移灶情況緩解
比較遺憾的是,在靶向治療5個月之后,患者的病情突然惡化,不幸去世。
啟示
研究者進行了文獻回顧和調研,有17名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在進行對應的靶向治療后,彌散性血管內凝血都出現消退,通常在治療一周之后改善。一項匯總的分析表明:約有69%的患者生存期可超過一年以上。
在治療的過程中,我們應警惕腫瘤引起的這些副綜合征,比如出現血小板減少的癥狀,通過輸入血小板不能改善,那么有可能是彌散性血管內凝血。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及時與主治醫生溝通,使用對癥的靶向藥物治療,爭取在控制不良反應的同時,還可以讓病情得到緩解。
參考文獻:Justin L. Pevner, Tawee Tanvetyanon, Targeted therapy for lung cancer with paraneoplastic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A case report and pooled analysis, Clinical Lung Cancer (2022)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