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節律紊亂可謂是現代社會的典型特征,除了上夜班的人群,不少人還喜歡熬夜,作息非常不規律。雖然熬夜一時爽,但后果卻很嚴重:晝夜節律紊亂已被確定為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癥等疾病的風險因素。上夜班甚至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可能的致癌物之一。
圖片來源攝圖網
晝夜節律紊亂是如何增加患癌風險的呢?具體的機制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下最近的研究。
生物鐘紊亂,肺癌長得快
2022年9月28日發表在《科學進展》期刊上的研究結果1表明,長期的晝夜節律紊亂會顯著增加小鼠的肺癌生長,這種生長可能是通過熱休克蛋白介導的,熱休克蛋白已被證明能在幾種不同的癌癥模型中增加腫瘤的形成。
研究者們的研究對象是一種攜帶KRAS基因突變的小鼠模型。KRAS是肺癌中常見的突變基因,常常會因為突變而驅動肺癌的發展。
一半的小鼠被安置在正常的規律的光照周期中,即12小時的光照和12小時的黑暗。另一半小鼠被安置在一個類似于輪班工作的不規律的光照周期中,光照時間每兩三天被提前8小時。
結果發現:20周后,暴露在不規律的光照模式下的小鼠的腫瘤負荷增加了68%,也就是說,長期的生物鐘紊亂,肺癌長得快。
圖1. 暴露在不規律的光照模式下(CJL)的小鼠,比起規律光照下(12:12LD)的小鼠,腫瘤負荷增加了68%。
熱休克蛋白起了什么作用?
研究者們發現,當小鼠暴露于不規則的光照模式下時,體內有一類基因被顯著上調:熱休克蛋白。
熱休克蛋白,顧名思義,會在較高的溫度下表達。當細胞處于溫度比較高的環境中時,細胞內的各種生物過程可能會受到高溫影響而運作異常。為了保持正常運作,細胞會制造熱休克蛋白來協助各種生物過程的正常進行,比如讓蛋白質正確折疊。也就是說,熱休克蛋白是細胞的一種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在偶爾遇到危險時,可以幫助細胞或者機體應對危機,然而如果細胞或者機體長期處于應激狀態下,就有點問題了。通常情況下,我們的體溫在睡覺時會比白天活動時降低一到兩度,而當晝夜節律紊亂時,比如該睡覺的時候沒有睡覺,身體持續處于一個較高溫度的狀態,會促進熱休克蛋白的表達。這種非正常的表達會干擾熱休克蛋白通路的正常運作,讓細胞持續處于應激狀態,最終可能會導致更多的失調和異常,促進癌癥的發生。
其實,在不少癌癥里,熱休克蛋白的表達都大幅增加。很多證據顯示,熱休克蛋白參與了許多腫瘤惡性轉化和進展的關鍵機制,包括刺激增殖、逃避凋亡、促進血管生成、對周圍組織的侵襲和轉移等。正因如此,熱休克蛋白很早就被研究人員盯上,希望通過抑制熱休克蛋白從而抑制腫瘤生長。
如何應對晝夜節律紊亂的風險?
要應對晝夜節律紊亂的風險,最直接最起作用的自然是:保持正常和規律的作息。特別是對于已經患有癌癥的人群而言,晝夜節律紊亂很可能會促進癌癥的發展,因此保持規律作息尤其重要。
對于必須經常上夜班和倒班的人群而言,可以考慮對體溫進行監測,優化輪班的時間表。另外, 雖然抗熱休克蛋白抗癌藥物的開發并不順利,在未經選擇的患者中未顯示出療效,但有可能這類藥物對需要上夜班和輪班的人群的癌癥發生有潛在的抑制作用。未來有這一類的研究,癌度會為大家第一時間解讀!
參考文獻:
1. Pariollaud, M. et al. Circadian disruption enhances HSF1 signaling and tumorigenesis in Kras-driven lung cancer. Sci. Adv. 8, eabo1123 (2022).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