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侯醫生所指的這個“誤區“,更多的是“醫源性”而非體檢者本身。如果,將人生軌跡比作一條高速公路,服務區便可看作是體檢的節點,而醫者便充當著基礎服務、車輛檢修、安全宣講、疏導、應急以及下一步路線規劃的角色,而不僅僅是某些不正規服務區變味的推廣產品、購買服務等等變相刺激過度消費的做法。
一樣的終點,而因為服務人員的緣故,過多遲滯于服務區亦或是面對不同向導指示的不同路口線路時,我們可能面臨過多的彎路或風險,而失去本該欣賞的沿途風景和愜意。
每個人的車況不同,每一位服務區的人員業務素質不同,但,如果我們面對僅僅是口若懸河、極盡渲染類似傳銷般的“忽悠“時,侯醫生完全相信,太多的朋友會迷茫、會迷失甚至于失落、失望。
無意中發現的磨玻璃結節也是如此,就如旅途中的服務區停靠般,發現了駕駛車輛的瑕疵,除去極少的重大安全隱患、必須專業車輛維修外,絕大多數會繼續前行,留待下一個服務區檢修評價。
現實中,有沒有這種可能:效益的驅使下,對于那些本可正常行駛的車輛,會不會過度的評價,更會不會毫無專業的更換零件甚至于大修呢?
也許,生活中的我們都有一些經歷:一些原本還可使用的物品,經過維修后,便開啟了小毛病不斷的維修之路。
就如侯醫生家中1年前的冰柜,某一天發現壓縮機持續工作外壁發燙,下方的冷凍區食品卻始終偏軟無法凍結,斷電重啟無果。一位熱情的小伙子上門服務,簡單的開關機后便斷言需要更換芯片。暫不說維修的花費,由于疫情期間遲遲沒有接到維修部芯片到貨的通知,而不可能任由一冰柜的食品變質,只能“帶病”運轉,沒成想3天后故障自行消失,運轉至今未再發生。
而另一臺臨近保修期的全自動洗衣機,只是運轉中有一些絕對可以忽略輕微的異響,依然是熱情的專業人員上門檢修后更換了某些部件,不曾想緊接著毛病不斷一直持續到它光榮換代。
人體,更為精密的結構以及尚未完全揭秘的神經通路、免疫信號、以及所謂正常和異常的界限,而醫者只是搞懂一些局部的片面、只能充當部分重要的角色罷了。
就如幾天前“人類全基因組”的研究突破,這是極好的開端,但在無限海量的分析中形成疾病的基因學突變、靶點,進而詮釋疾病譜的規律,仍是遙不可及的希望。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對于這句話,最常見的中文翻譯是:“偶爾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這一句被用于晚期疾病的座右銘,仍然可以適用于體檢發現的磨玻璃結節朋友。
因為,這些結節很大程度不需關注、或只是一些潛在的表象、更或是惰性到讓你我失去耐心靜觀其變的壞苗子,只有偶爾的著實“幸運者”被發現并不容等待的肺癌影像而直接選擇入院手術切除。
但“治愈”和”不治愈“的本質果真改變了嗎?
也許真的存在很早前侯醫生一篇謬論的科普中提到的觀點般,我們只是發現了原本就存在而未去發現的“癌池”罷了,而其中原本就毫無生命軌跡危害的、和發現早晚都更改不了整體生命進程的,無一例外的都進行了醫學干預,值得深思。(《細思極恐的“肺磨玻璃結節海嘯”(二)》有悖傳統理念,僅供參考)
因此,作為醫者,侯醫生換位思考,在我們無意中檢查胸部CT發現的肺結節,純磨玻璃也好、混合磨玻璃也罷,首先不要將自己置身于‘癌“的框架之下,如此,才不會與專業欠缺人士“不謀而合”,才能避免”你的過度+我的過度=真過度“的結局。
再通俗不過的比喻,高速等候區的車輛被告知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無法繼續上路時,您會不會先考慮到:檢測評判的儀器、方法是否正規?評判故障的人員是否具有足以令人信服的資質?面對不同型號、不同品牌的車輛是否有不同的規則和更高端的檢查設備?有沒有利益驅使下的過度評判?
畢竟,以一輛“勞斯萊斯”的安全標準來評價電動汽車的瑕疵略顯苛刻,但依評價自行車的資質來評價一輛轎車的安全性,更顯張冠李戴!
“海燕啊!你長點心吧!”就像小品中宋小寶毫無惡意地提醒般,肺磨玻璃結節的朋友,多一分正規醫學知識的積淀,便多一分自我健康真正的保障;雖然,“別人的肺結節”總在演繹著不平凡的故事,但“我的肺結節”只是我的,和別人無關!靜下心、豐實自身的影像資料、完善自己的“CT數字底版”,靠譜的醫生多得是,他們會為您正規解讀并作出正確的臨床決策。(兩年前侯醫生親自配音的音頻科普《當第一時間面對肺結節的CT報告時,我該如何應對呢?》聽來仍有深意)
就如深海中的聲吶信號,有專業的士兵來解讀;更如不幸中的黑匣子,有能讀懂的專業領域來揭示真相;磨玻璃結節的CT影像,只要您的影像符合國家的規定,數字化分析不難、臨床決策不難……
怕只怕,那誤區驅使下的、毫無依據、毫無底線的誤導、夸大、渲染后無奈的惟命是從!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