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愜意,侯醫生繼續“非常病例”的科普。這種文章,與其是科普,不如看作是醫生的日記。記錄有意思的病例,回想一下當時的場景,捋順一下自己的思路,總結一下個人的經驗。N年之后,再次回味,甚為珍貴。
這位肺結節病人的影像診斷,又讓我“蒙”對了。其實,肺結節影像會診的付出是小,侯醫生更看重的是最終病理結果的反饋,這才是作為手術主刀的我最為看重的。對于肺結節,如何“不將良性結節腫瘤當惡性手術、不將惡性結節以良性過度隨訪”才是金標準,如何驗證自己的臨床決策的對錯,那些經手術的病理才最有發言權。
這個肺結節病例,開始于兄弟醫院同行的微信,最初是發來一張單純的紙質報告和截圖,想聽一聽我的意見:由于疫情,能不能短期觀察,疫情緩和再進行手術。
紙質報告“肺癌”的影像描述和結論性診斷,而且還是實性結節,哪一位醫生敢于做出不手術的決策呢?
其實,這種肺實性的結節,侯醫生在我的科普視頻中曾列舉過三例,術前精準閱片做出自己的判斷,術后病理分別是“錯構瘤、肺鱗癌、肺大細胞癌”(唯有大細胞癌術前判斷為小細胞癌的不符)。
只是唯恐加大廣大肺結節朋友的惶恐,不敢刻意科普罷了。
但看到同行朋友發過來的截圖視頻,雖不是高清,我總覺得那種典型的“血管結節外旁開”的影像,也許不是典型的惡性影像呢?于是我電話告知:復查薄層增強CT,上傳光盤數據。侯醫生要依己之力來嚴肅回答“是什么”的問題。
看到這里,估計令很多無法刻錄光盤的朋友羨慕,由于我的城市相對開明,影像光盤的刻錄具有收費項目。就如我為門診朋友開立的胸部CT時,習慣性的進行“0.625mm薄層RevolutionCT+光盤刻錄”組合,在影像科老師正式的CT紙質報告前,我已完成個人的數字多模態閱片,再根據CT專業老師的報告查缺補漏……
其實,這也是一種作為臨床醫生自我訓練的寶貴經驗。
言歸正傳,幾天后,收到郵箱的影像數據。正規純人工閱片分析,這也是侯醫生手術外最大的享受和休閑。相比于游戲族的”淋漓“,更多了一種醫者奉獻的滿足感。
橫截位動圖:
冠狀位:
但細心地侯醫生發現,所謂的增強后肺結節的強化,在“C+A”動脈期出現,而在”C+V“靜脈期更為強化,這不是常規的肺惡性腫瘤的影像。
進一步進行VR的微血管重建,更能清晰的看到幾乎一目了然的“血管旁開”,也就是血管均走行于肺結節的外部,相比于惡性腫瘤分泌“血管生成因子”促使新生血管的進入、紊亂、異常交通有很大的區別。
會是什么呢?看到這光鮮滑潤的這枚肺實性結節,我已經不再考慮惡性的幾率,除非那些類似表現的少見的“類癌“等,這絕不是我這影像專業的門外漢敢于診斷的。畢竟,臨床醫生應該首先考慮多發、常見的疾病類型。
對于肺實性結節的影像診斷,侯醫生始終不敢涉及,畢竟“良性很良、惡性更惡”在臨床工作中、專業交流、個案報道中、媒體渲染中吸盡“眼球”,雖然“毛刺、氣管截斷、胸膜牽拉、增強強化”等等特征在實體瘤的經典表現人盡皆知,但對于肺小實性結節(1cm左右)首次發現后,對于那些典型良性影像表現的,侯醫生均建議“治療后20天左右復查對比”。
畢竟,實體瘤和肺磨玻璃結節型肺癌有天壤之別,一些高度惡性的實體型肺癌的“體積增倍時間”可以在20天左右。(讀到這里,千萬不要讓慣于舒緩心情的侯醫生影響您本平復的內心,畢竟,我們專業的醫生會考慮得更多)
綜合更多細節的甄別和量化分析,這一枚結節,我最終回復給同行朋友個人的影像診斷意見:良性肺血管性腫瘤,硬化性肺細胞瘤(硬化性血管瘤)首先考慮,惡性幾率極小。
幾周后的反饋,不出我的所料,這位兄弟在周圍的壓力之下早已完成了手術的切除,局部的楔形切除,最終的病理和侯醫生個人判斷完全吻合:硬化性肺細胞瘤(肺硬化性血管瘤)。
讀到這里,免不了一些朋友吐槽,是不是過度手術?是不是不需要手術?……
這例手術完全不過度,只是可以擇期手術,待到疫情緩和之時而已。
硬化性肺細胞瘤是少見的肺部腫瘤,根據最新的共識,它分為幾種類型:實質型、乳突狀型、血管型、硬化型,其中有潛在惡性的復發轉移幾率,但不影響轉歸。手術切除是唯一的治療方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