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與悲觀,是最顯而易見的不同生活態度,也是最常見的價值取向差異。
有資料顯示:人人都有樂觀的天性。人的樂觀傾向可能在進化過程中固定在大腦里,成為一種本能反應,并不斷地被強化。因為樂觀也是促使人類進化的重要機制之一。
遺傳學家認為,進化選擇了樂觀。原因之一在于,積極的期望可提高生存概率。支持性證據之一就是樂觀者更長壽、更健康。
對于樂觀與悲觀的差異,及其對健康和人生的影響,人們做了很多研究。證明:樂觀者的確不僅常常活得更好,而且更容易成功,更趨向于健康。
塞里格曼曾指導了一個研究,證明了:悲觀者更容易被癌癥盯上。
結合研究結果表明:樂觀情緒能讓人們放松大腦,舒緩壓力,有益于身心健康。癌癥患者中樂觀的與不樂觀的相比,其轉移和復發的危險性有明顯差異。
有意回避負面情緒
筆者曾經有個肝癌患者,雖然丈夫一直瞞著她病情,但以她的文化水準和對醫學的了解,早已心知肚明自己患了癌癥。
但她很有趣,也很樂觀,每次看診都和我打趣:“何醫生,我其實是沒有病的。肺內不是什么大事,也不需要化療。”“你看,我現在多好啊,吃得下,睡得著,目前也沒有格外的不舒服。你只需要開方給我調補調補,抗抗衰老就可以的,女人嘛,怕老。”
這位患者本身就是樂觀主義者,有意地回避負面的心理情緒,不去強化它們。游弋于樂觀情緒中,這其實是很實用的。這種情緒可以改善生理功能,調整免疫,促進康復。
樂觀傾向可以培養
樂觀是抵抗疾病的第一道防線。其機制之一是促進了積極的心身互動。問題只是在于如何激發、拓延人們的樂觀情緒,并促使其在心身互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其實,樂觀傾向是可以培養的。腫瘤患者患病初期往往都偏于悲觀,此時可努力糾正。有一整套的方法措施,筆者總結了一些,大家可以參照:
01
對問題應全面看,盡可能多地理解正面意義,不要把所有的問題都歸置為負面的。
樂觀和悲觀的一大差異是思考方式方法不同,要不斷的告訴自己,明天一定一切都會變好的。
02
設置一些努力一下,短期內就可以實現的目標。
比如體質很差,要活動,可多出去走走,今天爭取走300步,那如果走了400步。就是很成功了。明天再爭取多走一些。以短期的成功,激勵自己,積極看待。
03
多和陽光者相處,多參與集體活動。
04
多到陽光普照的環境中活動。在家里,也盡可能把光線開亮。因為光亮度和溫度都會提高人的興奮程度。反之,越是陰暗陰冷的地方,人就會越悲觀!
希望每位患者即使身處疾病帶來的困境,也盡可能學習樂觀,保持樂觀,這對于長久的康復,有很好“輔助治療”的效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