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捐獻者好像是一個25歲的姑娘,很感謝她。”
小雨在六歲那年不小心把石灰弄到了眼睛了,導致右眼失明,需要進行角膜移植才能恢復。等待了四年,她終于迎來了供體,小雨的母親很感激捐獻者,四處打聽知道是一個25歲的姑娘捐獻的。
其實這個姑娘就是吳思,湘雅畢業的醫學生,年僅25歲就因癌癥離開了人世。
一、“江山給你們,朕玩夠了,拜拜。”25歲醫學生患癌去世
1、25歲碰上發病率只有十萬分三的癌癥
2016年,在本科畢業之后吳思就留在了長沙工作。工作2年后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伴隨著異常腹痛。經檢查被確診為子宮未分化瘤,且已經發展到了晚期。
這是一種惡性程度非常高的腫瘤,發病率僅有3/10萬~7/10萬,且預后非常差。子宮癌的危險因素有年齡超過50歲、肥胖、服用雌激素……這些看起來都和她不沾邊,然而癌癥就是這么不可理喻。
2、想要把一手爛牌給打好
確診后,吳思在醫院進行了手術,將子宮、卵巢等全部切除,術后她的身體很虛弱。但仍需要進行多次的化療,化療令她的頭發大量脫落。饒是如此,她還是樂觀地面對生活,她說“即使抽到了這么爛的一手牌,也要決心打好。”。
3、知道自己回天無力,捐出遺體
好景不長,沒過多久吳思就出現了雙肺、肚子、屁股等多處轉移,自知對病情無力回天的她立下遺囑,希望死后將自己的遺體捐獻出來,為自己心愛的醫學事業做出一點貢獻。為了保持遺體的完整性,特意要求不插管、不搶救。
“一定要讓學弟學妹用我的身體研究學習,我的肺肯定不能用了,但愿身體的其他部分還沒有被癌細胞吃掉……“
2019年7月5日,吳思離開了這個美麗的世界,臨終前最后一條朋友圈寫著“江山給你們,朕玩夠了,拜拜。”……最終,她的眼角膜讓一名10歲的姑娘和17歲的帥哥重見光明,而遺體則留在母校用于醫學研究。
看到這里,很多人會有疑慮,為什么罹患癌癥的患者也能捐獻遺體?他們的器官內不會有癌細胞嗎?
二、癌癥病人能捐獻器官和遺體嗎?
遺體捐獻和器官捐獻其實是兩種不同的行為,前者是指捐獻者將遺體捐給醫學科學事業進行科研教學用,后者則是除了研究教學外,還可以將具有良好功能的器官捐獻給瀕死、等待移植的病人,讓病人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
湖北省腫瘤醫院放療科護士長張婷指出,除了顱內腫瘤外,癌癥患者不能正常捐獻器官,因為存在癌細胞轉移的風險,但可以捐獻角膜。因為角膜組織沒有血管、淋巴,是相對免疫赦免的存在,移植后發生排斥反應的幾率較低,移植成功率在90%以上。
除了器官捐獻、遺體捐獻外,在生活中還有無償獻血行為,接下來小艾就帶大家來具體的了解這三種無償捐獻行為。
三、無償捐獻,傳遞大愛
1、器官捐獻
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的患者需要進行器官移植,但每年的器官移植手術僅有1萬例左右,這些患者大部分依靠藥物和機器維持生命,更多是在等待的過程中離開世界,我國器官移植的缺口數量很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樹森表示,一個人在腦死亡后,可以將兩個腎臟、心臟、肺、胰腺甚至角膜都捐贈出來,一次可以拯救6~7個人,器官捐獻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事情。
2、遺體捐獻
我國目前的遺體捐贈數量與醫學院的要求相差甚遠,一般來說需要4~7名學生解剖一具軀體,但是并沒有達標,這會嚴重影響醫學生的培養質量。
遺體捐獻對于醫學研究、醫學生的培養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醫學生可通過研究逝者生前的發病史、病理變化等,來找尋更好的治療方法,以便于將來拯救更多同病相憐的患者。
3、無償獻血
成年人的血液量占體重的7~8%,體重55KG的成年人約有4L血液。當失血量達到10%時身體還可以代償,不會影響健康;失血量達到20%時,會導致組織細胞出現缺血缺氧,會出現嚴重的損傷;失血30%則會引起休克、生命危險出現。
也就是說,我們適當獻血,其實對身體健康影響并不大,而每次獻血200ml,最多可以拯救3個人的生命!
為什么這些全部都是無償的?
捐獻需要遵循自愿、無償的原則,這樣做可預防可能發生的買賣或變賣人體器官情形。一旦捐獻變成有償,會使違法犯罪事件出現的概率上升,讓這項崇高的事業變質。
器官和遺體捐獻是一項有大愛的“事業”,號召所有人都加入這項事業,但不愿意的話也無可厚非,主要還是要看個人意愿。對于捐獻器官、遺體和鮮血的人,小艾向你們致敬。
參考資料:
[1]《【科普】癌癥患者能進行器官捐獻么?》.湖北省腫瘤醫院.2020-08-06
[2]《【科普】捐獻器官遺體,你可能就救了七個人》.仙桃市紅十字會.2022-05-31
[3]《一個人的死亡捐獻器官,可以救活多少人?》.科學紀錄片專業委員會.2021-08-25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