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已經成為中國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僅僅在2017年,有近221萬人死于癌癥,占全國所有人死亡的24.85%。也就是說差不多1/4的人死于癌癥。令人更為揪心的是,這個數字在未來幾十年還將大幅增加。
中國癌癥發病率和死亡率
中國癌癥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上升,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老齡化,以及與經濟快速發展相關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例如缺乏運動和不健康的飲食。而癌癥最好的治療方法是預防。所以,我們無法阻止衰老,但是我們可以做得更好。通過改變生活方式,避開潛在的危險因素,遠離癌癥。
可改變的23個致癌因素
2014年,中國20歲及以上成年人中45.2%的癌癥死亡,可歸因于潛在的可改變的危險因素。2019年國家癌癥中心赫捷院士牽頭在《柳葉刀·全球健康》雜志發表了一項全國的大型研究,分析了中國人群中23個可改變的致癌因素。
赫捷院士研究
這些致癌因素首先分成四大組:行為因素、飲食因素、代謝因素、環境因素、感染因素。行為因素包括:吸煙、二手煙、飲酒、缺乏鍛煉;飲食因素包括:水果攝入不足、蔬菜攝入不足、膳食纖維素攝入不足、鈣攝入不足、紅肉攝入過多、加工肉類攝入過多、咸菜食用過多;代謝因素包括:體重超標和糖尿病;環境因素包括:PM2.5暴露和紫外線照射;感染因素包括:幽門螺桿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EB病毒、人乳頭瘤病毒、華支睪吸蟲、人類皰疹病毒8型。
23種可改變的致癌因素
致癌因素與好發腫瘤
- 吸煙: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胰腺癌、肺癌、宮頸癌、腎癌、膀胱癌、白血病。
- 二手煙:肺癌。
- 飲酒:口腔癌、咽喉癌、食管癌、結直腸癌、肝癌、女性乳腺癌。
- 缺乏鍛煉:結腸癌(不包含直腸)、女性乳腺癌、子宮體癌。
- 水果攝入不足:口腔癌、咽喉癌、肺癌。
- 蔬菜攝入不足:口腔癌、咽喉癌。
- 膳食纖維素攝入不足:結直腸癌。
- 鈣攝入不足:結直腸癌。
- 紅肉攝入過多:結直腸癌。
- 加工肉類攝入過多:結直腸癌和胃癌。
- 咸菜食用過多:胃癌。
- 體重超標:食管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膽囊癌、胰腺癌、女性乳腺癌、子宮體癌、卵巢癌、腎癌、甲狀腺癌。
- 糖尿病:結直腸癌、膽囊癌、胰腺癌、肝癌、女性乳腺癌、子宮體癌。
- PM2.5暴露:肺癌。
- 紫外線照射:皮膚黑色素瘤。
- 幽門螺桿菌:胃癌。
- 乙肝病毒:肝癌。
- 丙肝病毒:肝癌、非霍奇金淋巴瘤。
- 艾滋病病毒:肛管癌、卡波氏肉瘤、宮頸癌、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
- EB病毒:鼻咽癌和霍奇金淋巴瘤。
- 人乳頭瘤病毒:口咽癌(扁桃體癌和舌根癌)、宮頸癌、肛管癌、外陰癌、陰道癌、陰莖癌、口腔癌。
- 華支睪吸蟲:膽管癌。
- 人類皰疹病毒8型:卡波氏肉瘤。
致癌因素在不同性別中排名
2014年,中國20歲及以上成年人的癌癥死亡人數超過100萬。其中,男性約占71.6%,女性約占28.4%。在全國范圍內,導致癌癥死亡的主要可預防原因,男性首要原因是吸煙,女性首要原因是水果攝入量低,分別占男女可歸因的癌癥死亡總數的35.9%和15.6%。
從個人危險因素來看,全國最高的危險因素男性是吸煙、乙肝病毒感染、水果攝入量低、飲酒和PM2.5暴露;女生排名前五的危險因素是而水果攝入量低、乙肝病毒感染、吸煙、體重過重和人乳頭瘤病毒感染。
我們應該怎么做?
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生速度比最近歷史上幾乎任何一個國家都快。國家和地方政治領導層面,必須與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合作,資助和實施廣泛且針對性的癌癥預防和控制計劃。通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干預措施以及對疫苗和生態疫苗的更大覆蓋范圍來進行一級預防改善,以減輕中國日益增長的癌癥負擔。
要實現“健康中國” 2030的目標,就需要增加公共部門的資源,以規劃和實施全面的癌癥控制計劃,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并開展公眾運動以提高人們對主要危險因素和預防措施對健康的危害的認識。
個人層面應該怎么做?戒煙是頭等大事,然后是控制飲酒,每天酒精攝入量不超過25克。控制體重,增加運動。健康飲食,包括多吃青菜、水果、膳食纖維,適當補充鈣劑,少吃紅肉和加工肉類,少吃咸菜。《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350克新鮮水果。遠離病原體感染,接種疫苗。最后是做好癌癥篩查。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