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癌癥患者看中醫時,都會聽中醫講,要健脾胃,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呢?
中醫來講,脾胃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康可以保證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有充足的營養,使人精神狀態良好。也就是中醫常說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用現代醫學來解釋就是免疫力增強,免疫力增強以后抗病能力同樣增強,如果癌癥患者看住脾胃,讓脾胃好起來,吃進去的飯和喝進去的中藥都能得到很好的吸收,發揮其作用,那么治療就有希望。用簡單的一句話來講,就是能吃飯就有希望。
臨床觀察可見,一般脾胃功能較好的癌癥患者生存期也較長,脾胃功能差的則生存期較短。癌癥患者在治療上,中醫通過健脾益胃能減輕消化道反應,比如惡心、嘔吐、腹瀉、食欲下降等和其它治療的毒副反應,并能保證放、化療的順利進行。此外,癌癥的復發、轉移與機體的免疫狀態密切相關,通過調理脾胃,增強機體正氣,提高機體的免疫水平,可防止癌癥復發、轉移。不適合手術、放療、化療的癌癥患者,通過調理脾胃及其它中醫治法,可達到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長期帶瘤生存。
對于晚期的癌癥患者,通過調理脾胃,減輕癥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人依賴脾胃消化食物所化生的營養而生存。治療晚期癌癥患者應本著帶瘤生存的原則,以保存胃氣為要,正如李東垣所說:“人以胃氣為本,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在調理脾胃用藥方面,癌癥患者多數存在疲乏無力、形體消瘦、面色無華、納食減少等脾虛癥狀。手術耗氣傷血,使消化功能減退,放化療及大劑量長時間的應用苦寒中藥,都可以使脾胃受損。脾胃功能減退除導致營養不良外,還會加重患者精神負擔。所以在辨證治療,遣方用藥時,盡量選用藥性平和之品,如黨參、太子參、茯苓、白術、山藥、薏苡仁、八月札等,避免用大辛、大熱、大苦、大寒及滋膩之味。
同時,也要注意到,大部分癌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脾胃虛弱,虛不受補,調理脾胃的過程中不宜亂補、蠻補、驟補,否則輕則加重脾胃負擔,重則重傷脾胃,產生不良后果。所以開始用藥宜小劑量,循序漸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