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胸外主刀醫生,侯醫生閱讀胸部CT,習慣于真正數字化電腦閱片,按照國家《指南》設置的肺窗、縱膈窗進行肺磨玻璃結節的分析評判。
本文的標題,也是表明著一種態度:我不可能面對“傻瓜式相機”拍攝的照片按照“單反相機”的質量控制體系來評判瑕疵!
但,磨玻璃結節CT影像的真實世界,存在太多“坑王駕到“節目般,讓你盲目入”坑“、欲罷不能、遙遙無期、無止無休;也如太多網絡小說般,初讀震撼,深讀深陷,動輒幾百章回的鋪墊仍看不到結局……
侯醫生閱片,一眼便可讀出胸部CT影像是否適合評判肺磨玻璃結節,電壓過低、管電流過低、電壓過高、重建層厚過大、血管搏動干擾、呼吸屏氣不足偽影、缺乏最重要的肺窗骨算法序列……(點擊觀看視頻鏈接《不是什么CT都能承載肺結節的厚重》)
而這些,還是作為多年臨床醫生的自己,向影像科醫生不斷討教、多年不斷學習的“皮毛”而已。但作為缺乏醫學知識的大眾而言,根本也不可能顧及與涉及。因此,紙質報告和隨身的CT膠片便成為了他(她)們自我診斷的唯一。
會診很多、閱片很多,當那些經歷“XX健康體檢中心”的胸部CT診斷,鮮有獨善其身、全身而退的,尚不說“發現肺結節,建議隨訪”略有溫度的報告,更令人驚悚的是看到“…高危、考慮早期肺癌不除外…”那些權威語言的白紙黑字。
我不止一次地對面診的早已六神無主的朋友說:扔掉這個報告!忘掉這次檢查!因為你的CT影像根本沒有診斷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資格!
也許只有這善意的告誡,才能讓這些朋友快速走出自我決絕的悲愴,冷靜地重新審視這枚磨玻璃結節。
眾所周知,肺癌的篩查,便是針對高危人群的、廣撒網般的、避免正常人群放射輻射傷害的CT檢查,低輻射、檢查迅速是其最大的優點,這便會采取低電壓、低電流、厚層、大螺距的方法,但圖像的質量必然受到影響。
最為簡單的道理,如果這種CT可以呈現正規掃描參數下的細節,還有誰愿意付出輻射的傷害呢?比如那些肩扛器材專業的攝影工作者,為何不更換一個便捷輕巧功能齊全的傻瓜相機呢?
因為細節的彰顯不同,對比度不同,流明不同……數字時代,如果還沉浸于卓別林時代的影像思維,只能說的是,您讀懂的只是“故事”,而不是“信息量”。
X線的穿透力,自然與電壓、電流下賦予的能量大小,過大的能量會產生機體毫無“阻擋”的穿透,自然會能量幾乎無衰減的被捕捉;而過小的X線能量,甚至于勉強穿過人體組織,衍射、干擾自然增多……這便是圖像的白、黑、噪點、容積效應的由來。(侯醫生純屬個人理解,非專業術語,僅供參考)
這便是我在會診一位朋友的CT影像時,直言復查時適當減少電壓;而另一位年輕體壯的朋友建議適當提高電壓的緣故。因為常規120Kv的穿透力對一位瘦弱的女性會出現圖像整體偏白對比度降低根本無法區分細節的差別;而面對體重達140公斤的肥胖漢子而言,圖像噪點過多,也無法區分正常異常組織的細節。
因此,在動輒100Kv\30mAs低劑量CT掃描下,大概率的是圖像的模糊、噪點的增多;而厚層影像更會像跌落泥土的雞蛋般,稀里糊涂沒有邊界。
讀到這里,更會有朋友吐槽,我做的是低劑量最高端的CT,它能實現極低劑量下最清晰的影像!你在褻瀆科學的進步!
誠然,影像學的進步離不開數學算法的優化,“迭代”便是更大的進步,但CT影像學的清晰不僅僅是看的舒服,似乎濾去了太多干擾的噪點,但原始毫無渲染的圖像才是我們基于解剖理解下臨床分析的基石。原本無法顯示的微血管影像,臆測出“它應該有血管聯通征、應該就是空泡征” ,這也許便是很多磨玻璃結節朋友遇到的真實世界。
所以,侯醫生一直認為,體檢篩查使用的非薄層、低劑量CT,功能僅僅在于“發現”而不能用于診斷,因為磨玻璃結節量化信息太多,多到這種低質量的影像“混為一談”,多到我們的醫生只憑借結節大小、密度等膚淺的表象便做出本該嚴謹厚重的關乎人生軌跡的診斷!
又,有多少體檢中心會常規引進使用那些高精尖低劑量的RevolutionCT呢?也許,二手的面臨淘汰的CT足矣;也許,球管消耗殆盡的老弱殘兵正好派此用場,低劑量正好繼續“發揮余熱”。(侯醫生純屬杜撰,但在我的好大夫在線圖文會診中,我根據機型的判斷存在這種可能而已)
CT體檢生意爆滿,根本沒有精力診斷,其實這種CT的影像質量的確也入不了影像醫生的法眼,此時,更為重要的省時省力的角色登場:AI肺結節診斷系統!
作為數字時代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發展的當下,各種算法的不斷優化使肺結節的影像診斷成為了重要的助力手段。但有6年肺結節AI“玩家”的侯醫生,始終將它作為我人工分析后的補充手段不可缺少,但絕不將它的診斷凌駕于我的診斷之前和之上。
但,不排除一些極端的做法,便如那些低劑量非薄層質量堪憂的CT影像,單純依靠AI的診斷生成最終的體檢報告,就如文內所指的“磨玻璃結節、大小、密度、體積,建議隨訪”略有回旋余地的報告,尚且說得過去;但這種低質量影像后“浸潤癌階段”的體檢報告是否令人奔潰呢?
“一句謊言,一萬句的解釋也顯蒼白”,侯醫生遇到太多的首次發現的純磨玻璃結節朋友,無論我作何解釋,便手拿這份肺癌的體檢報告堅定地面對無影燈下的切除。
磨玻璃結節型肺癌的CT影像診斷,是一項及其專業、系統的個體化評判技能,至少有些經驗的侯醫生不會輕易對首次發現的純磨玻璃結節做出惡性的診斷,而對于首次發現的實性結節不輕易做出良性的診斷。對于高危結節或需密切隨訪對比的結節,常規輻射劑量的薄層CT影像不可或缺,依據病人個體差異,有條件的選擇0.625mm、1mm重建薄層、靈活選擇16排64排或128排及以上機型、必要時增強掃描,才能最大程度彰顯磨玻璃結節的細節并量化分析對比,從而做出最精準的影像診斷。
這才是一位懂一點兒影像知識的胸外科主刀醫生的個人經驗。
AAH、AIS、MIA、IAC的影像診斷,更體現著一種動態下判斷的睿智,而這種基于“數字底版”下短至20天,長至N年的量化對比、MPR閱片、VR重建、以及基于亞段解剖下的三維重建,才是肺結節一體化正規臨床策略制定的基石。
除此,不是過度、便是不足!
最后,以最新的中國國家癌癥中心發起,聯合多學科專家共同制定的《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1,北京)》指南列舉的肺磨玻璃結節CT影像細節規定來警示朋友們:低質量的CT影像僅僅代表發現結節而已,特別是首次發現時,切勿盲從依此做出的所謂診斷性意見。專業臨床機構的、符合國家規定的質量控制標準下、靠譜的分析后的診斷才是最后的事實。而擺出切實“證據”后的人性診斷才是最完美的“肺結節工匠精神”。
本文引用部分來源:
1.赫捷, 李霓, 陳萬青, 等. 中國肺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1,北京)[J]. 中華腫瘤雜志, 2021, 43(3):243-268. DOI:10.3760/cma.j.cn112152-20210119-00060.
2.廣東省人民醫院放射科劉再毅教授:為什么我是AI醫療的「旁觀者」?
3.任福欣:肺部CT質量控制與HRCT的實現 。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