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門靜脈癌栓是肝癌向外擴展、轉移的一種形式,理論上說,肝癌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癌栓的生物學特性,但有時也并不完全如此,有時癌栓比肝癌主瘤更具侵襲性。在大多數情況下,肝癌主瘤的病理特點決定和影響著癌栓的發生、發展和預后。
癌栓與肝癌形態:肝癌的巨檢(巨大組織切片活檢)形態大多分為三型,即巨塊型、結節型和彌漫型。巨塊型指單個腫瘤幾乎占據整個肝葉;結節型指單個結節的腫瘤或多個大小不一的結節型腫瘤;彌漫型指彌漫分布于全肝的無數小的癌結節。此三型中,結節型和彌漫型發展快,門靜脈癌栓發生率也高,預后差。
癌栓與肝癌分化程度:目前對肝細胞癌分化程度的描述仍然普遍采用經典的Edmondson-Steiner 四級分級法,從Ⅰ級~Ⅳ級按分化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Ⅰ級:癌細胞高分化,呈多邊形,細梁索狀或腺泡狀排列,胞質豐富嗜酸性,核圓形而規則,與正常肝細胞較為相似。
Ⅱ級:癌細胞梁索狀或腺泡狀排列,出現輕度異形,胞質豐富嗜酸性或略呈嗜堿性,核體積及核漿比有所增大。
Ⅲ級:癌細胞異形明顯,胞質嗜堿性,核體積與核漿比明顯增大,核形狀不規則,染色質粗而不均勻,著色加深,核分裂增多,亦可見到癌巨細胞。
Ⅳ級:癌細胞分化差,形狀怪異,可見到梭形細胞和癌巨細胞,胞至少,核分裂明顯,癌細胞排列松散。
一般來說,肝癌分化越差,肝癌越晚期,癌栓發生率更高。但在實際中發現,即使是分化程度不同的肝癌也可出現相似的生物學行為;而分化程度相同的肝癌,其惡性程度和臨床預后也可存在明顯差異。也就是說肝癌的生物學特性可能與分化分級無明顯關系。
癌栓與肝癌大小:目前已經知道,小肝癌較大肝癌癌栓發生率明顯低,這與小肝癌的病理特點有關。小肝癌具有以下的特點:
①以膨脹性生長為主,58.1%的肝癌有纖維包膜形成;
②病灶局限,通常為單結節;
③癌栓形成與衛星結節發生率低;
④以DNA含量二倍體為主,提示腫瘤生長相對緩慢。
對比小肝癌(<3cm)與大肝癌,發現小肝癌癌栓較少(20%),切除后5年生存率較高(75%);而大肝癌則包膜侵犯占84%,有癌栓占80%,切除后5年生存率為46.2%。然而,我們也發現,并非所有的小肝癌都是早期肝癌,即使是在≤3cm 的小肝癌中,其中也有約10%表現出浸潤性生長,突破包膜,形成衛星結節和癌栓等與大肝癌相同的惡性生物學行為;有些小肝癌在肉眼觀察上雖然有較為完整的包膜,但在顯微鏡下可觀察到包膜侵犯、衛星結節和血管癌栓,顯然這部分小肝癌已經進入明顯的惡性演進狀態。
這一現象的臨床意義在于,不能簡單以肝細胞癌瘤體大小作為判斷其生物學行為的標志,臨床上即使切除小肝癌也應注意盡可能在癌周留有一定的切除范圍,切不可因是小肝癌而使腫瘤切除范圍過小,招致本可避免的腫瘤殘留,引起術后復發。#王大夫講肝癌##超能健康團#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