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中最常見的突變基因有三個:EGFR、KRAS和ALK, 其中ALK基因突變存在于3%到7%的非小細胞肺腺癌里。針對ALK基因突變,目前有多種療效不錯的的靶向藥用于治療,很多患者因此跨越了5年,10年的生存期,ALK基因也被稱為鉆石突變。
兒童出現原發性肺癌的概率為200萬分之一,在所有的兒童惡性腫瘤里占比0.2%。由于兒童肺癌患者數量較少,所以現在批準上市的靶向藥物,所有的臨床試驗數據都是來自于成年患者。
那么,如果兒童肺癌患者存在ALK基因突變,可以使用目前市面上的ALK靶向藥物治療嗎?用藥劑量、用藥頻次是否需要調整?用藥后能否從中獲益呢?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看一個最近報道的治療案例。
年僅11歲的肺癌患者,多處出現轉移
2020年10月,一名11歲的男童因胸悶氣短而就醫。影像學CT發現右肺中葉有一個7厘米的大腫塊,伴隨有多發性炎癥,胸膜增厚。
由于患者年齡較小,在進行相關檢查后立即進行了手術切除,治療了氣胸,并進行了胸膜清掃術,但未進行縱膈淋巴結清掃術。
圖1.切除肺癌組織的病理性檢查結果
手術后的免疫組化結果如上圖所示,經過多項指標的綜合檢測和分析,確定為四期肺腺癌。這名兒童患者出院后到研究者所在的醫院再次就診,進行的PET-CT檢查顯示,雙側頸部淋巴結、雙側鎖骨上區淋巴結、雙側縱膈和雙側肺門都有代謝活躍的淋巴結。
圖2.治療之前的PET-CT掃描結果
如上圖所示,患者的右側胸膜病變和全身骨代謝活躍病變,這些都被認為是轉移病灶,腦部核磁檢查沒顯示有轉移灶。經過二代基因測序技術發現有EML4-ALK融合基因突變,基因突變豐度為6.5%。
多普勒超聲檢查顯示雙下肢多條靜脈有血栓,這名兒童患者之前沒有其他的疾病,沒有服用過藥物。日常生活中也沒有接觸過放射性物質,家族成員里也沒有肺癌或其他癌癥的病史。
針對性的探索用藥緩解了病情
由于患者存在多處的轉移病灶,之前的手術治療并未解決問題。醫生在與家屬進行深度溝通后,決定給這名小患者使用ALK的第二代靶向藥物色瑞替尼。每天飯前用藥一次,每次450毫克,同時使用雙磷酸鹽和利伐沙班。
在第一次用藥時,小患者出現了嘔吐,第二天高燒。血常規結果表明白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比率、C反應蛋白都升高了。經過5天的抗生素和支持治療后,患者的相關癥狀獲得了改善,可以正常使用藥物。
經兩個月的藥物治療后,患者進行了第一次影像學復查,發現腫瘤病灶縮小,腫大的淋巴結消退,增厚的胸膜在縮小。超聲檢查顯示雙下肢靜脈血栓消失。用藥期間,患者經歷了1級的腹瀉,血液檢查顯示3級肝功能異常(轉氨酶升高)。患者沒有停藥或減量,在經過對癥治療后,轉氨酶等指標恢復了正常。
圖3.治療之后的PET-CT掃描結果
經過靶向藥物治療后,在定期的復查中,這名兒童患者的病灶顯著縮小,達到了臨床部分緩解。在第18個月,患者再次接受PET-CT檢查,顯示淋巴結、胸膜、大部分骨病灶沒有代謝異常,只有少部分骨病灶仍然具有代謝活性。患者在治療前后沒有出現與藥物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
啟示
由于兒童患者數量相對較少,在臨床研究上很難找到足夠多的患者,加上研發一款新藥的成本太高,針對兒童癌癥患者的藥物即使研發成功投入市場也很難收回成本,所以研究機構不愿意投入人力、物力來攻克兒童癌癥。目前,我們對兒童癌癥的研究遠遠落后于成人。
上文案例中的小患者,只能被迫使用成年患者的靶向藥物,也是無奈之舉,幸好經過治療病情得到了緩解。
(來源:pixabay)
近些年兒童癌癥患者的數量一直在持續增加,癌癥是我國兒童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對于兒童癌癥,不論是政府,或是研究機構,都應該投入更多的關注。孩子是一個家庭的未來,我們希望每一個孩子都遠離病痛,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Z. Liu M.M., et al., Near Complete Response To Ceritinib In A Pediatric Patient With Metastatic ALK-Rearranged Lung Adenocarcinoma, Lung Cancer (2022)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