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不久剛去做了復查,乳腺B超的檢查結果說是’疑似鈣化灶’,這是什么意思?是癌細胞又死灰復燃了嗎?”最近,科普君在后臺收到了這樣一條患者留言。
這位“焦急”的乳腺癌患者無疑是將鈣化灶的出現與癌變化劃上了等號,果真如此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不過若想知曉其中緣故,我們還得追根溯源,從乳腺“鈣化灶”的形成說起……
一、鈣化灶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出現意味著什么?
鈣化灶的形成主要來源于人體內鈣鹽的沉積。據統計,在乳腺癌患者中,30%~50%伴有鈣化灶,鈣化灶的形成既有可能與癌細胞有關,也有可能只與乳腺細胞有關。
具體包括乳腺細胞中鈣、磷豐富且代謝能力強,患者腫瘤細胞變性和壞死以及腫瘤快速增長、乳腺細胞生長活躍等因素所造成的鈣鹽沉積[1-3]。
圖片來源:攝圖網
那么這位患友的B超檢查單上的乳腺鈣化灶究竟意味著什么呢?
實際上,這只能表示該患者的乳腺組織存在不同性質的病變,至于病變性質是惡性還是良性,則需要結合鈣化灶的大小、形態、數目、分布、密度等特征性來判斷,不過目前臨床上大多數乳腺鈣化都屬于良性鈣化,所以患者們也不必過于擔憂[2]。
既如此,如何才能準確判斷鈣化灶的良惡性呢?光靠B超檢查可能還遠遠不夠~
二、鉬靶X線檢查、判斷鈣化灶性質的火眼金睛
想要明確檢出的鈣化灶是良性還是惡性,光靠B超檢查可能還遠遠不夠,還需遵醫囑接受進一步的乳腺鉬靶X線檢查,這是為什么呢?
與乳腺鉬靶X線檢查相比,乳腺B超檢查準確度不高,所能檢出的乳腺鈣化灶大小通常在0.5mm及以上,且病變性質大多為良性,如乳腺纖維囊性病變等,較難檢出大小在0.5mm以下的乳腺微小鈣化灶,可能會造成漏診,而乳腺鉬靶X線檢查則在發現鈣化尤其是微小鈣化方面有較大的優勢,能夠清楚分辨鈣化的形態、大小、數目及分布。
圖片來源:攝圖網
因此患者若經超聲檢出了鈣化灶,往往還需遵醫囑接受更為靈敏的乳腺鉬靶X線檢查以進一步明確病變的良惡情況[4-5]。
那么哪些檢查結果提示鈣化灶存在惡性可能呢?
三、鈣化灶是良是惡,關鍵要看這6點
1、看大小——細小、不均勻
良性鈣化灶多較粗大,直徑大多在1mm以上,且鈣化的個體差異較大;而惡性鈣化灶大多細小,直徑往往小于0.5mm,且大小不均勻。
2、看形態——不規則、邊界模糊
良性鈣化灶的形態一般比較規則,有粗大顆粒狀、“爆米花”樣、粗棒樣、“環形”、沙礫狀、斑片狀及圓形鈣化等,部分呈融合狀、邊界較為清晰。
而惡性鈣化灶的形態則十分多樣,有細沙樣、斷針樣、線樣、短桿狀、分叉狀、蠕蟲樣鈣化等,邊界較為模糊。
3、看數目——較多、無法計數
良性鈣化灶一般數目較少,顆粒粗大;惡性鈣化灶一般數目較多,甚至無法計數。
4、看分布——線樣、段樣
鈣化灶的分布主要有5種模式,分別是彌漫性、區域性、團簇狀、線樣、段樣分布,其中線樣、段樣分布的鈣化灶危險性較高,可能代表存在惡性腫瘤。
Tips:
①彌漫性鈣化灶:鈣化灶隨機分布在整個乳腺內;
②區域性鈣化灶:鈣化灶大量分布于較大腺體的組織內,最大徑>2cm,且不局限于一個導管系統;
③團簇狀鈣化灶:相對較少的鈣化灶占據一小體積的乳腺組織;
④線樣鈣化灶:鈣化灶沉積物沿著導管分布;
⑤段樣鈣化灶:鈣化灶分布于一個或多個導管及其分支
5、看密度——高低不均
良性鈣化灶的密度一般較高且均勻;惡性鈣化灶的密度則高低不均。
6、看部位——乳腺實質
良性鈣化灶多出現在機體的纖維組織、脂肪、血管、大汗腺、皮膚等部位;而惡性鈣化灶則多出現在乳腺實質內(如乳腺小葉腺泡、乳腺導管內等)及病灶周邊的壞死碎屑內。[2-4]
若B超或鉬靶檢查結果提示鈣化灶為良性,患者則要遵醫囑定期復查,以觀察鈣化灶的形態與分布等是否發生變化。但若結果提示鈣化灶可疑或高度惡性,則應謹遵醫囑接受穿刺活檢或直接手術取鈣化灶行病理檢查以明確病變性質。
The End
總之,乳腺鈣化灶的出現的確是乳腺癌常見的直接征象之一,不容忽視,但我們并不能將它與乳腺惡性病變劃等號,因為即便是鈣化灶亦有良惡之分,須得進一步接受乳腺X線鉬靶檢查甚至活檢來明確病變性質,還不快快收藏起來~
圖片來源:攝圖網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