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腫瘤治療,有個流行甚廣的說法,70歲以下的癌癥,是病理性的,需積極創傷性治療(手術),而70歲以上則是生理性的,無須大動干戈。
這雖然沒有嚴肅的科學證據加以支持,但臨床中我們長期獲得的經驗是:
70歲以上者不能用化放療和介入的,盡可能不用。80歲以上的老人,除非無可奈何,不然都不應該手術。
筆者有位患者,93歲,因為腹痛、便血確診為升結腸癌。他的孩子是免疫學院士,力排眾議,反對母親開刀,中醫藥調整,2~3年后癥狀消失,過了100歲連中藥也不吃了。老人生性樂觀,晚輩繞膝,樂呵呵的,活到了106歲。
還有1990年初診療的一位胰腺癌晚期患者,已有阻塞性黃疸、疼痛、無法手術,被判定最多只有3個月壽限,單純以中藥配合綜合方法后卻“起死回生”,年底恢復生龍活虎狀態,以致大家都堅定地認為是誤診,過了10多年后他自己也懷疑了。
但停止治療后不到1年,左鎖骨上出現轉移灶,一查為腺癌,這下又開始認真配合治療了。最后一直活到了82歲。
肝、腸、肺癌等,生存率更高
當然,幾個個案的確不足為憑,所以筆者和專家團醫生就癌癥數據庫進行了分析,在總量30380例患者資料中,采取了有效樣本量總共7858例(截至至2016年6月25日)。
其中,20~65歲的有4947例;66~106歲的2547例。進一步分析后,發現20~65歲區間的確診后平均已活過4.91年;大于65歲的平均5.36年,其中70歲以上的,平均已過了8.14年。
再從癌種看,肝癌、乳腺癌、腸癌、肺癌等大于65歲的患者活得更久,多達30%~150%,唯胰腺癌差異不大(屬于難以控制的,病死率較高)。以肝癌為例,大于70歲以上的生存率達8.8~9.5年;乳腺癌達9年以上。
因此,這些種種數據,都可以表明老年癌癥患者治療完全應該“悠著點”。
好的情緒,是輔助
當然,這些沒有經過創傷性治療,卻康復良好的患者,除了配合中醫藥介入,還大都有個共性——就是性格的轉變。借用筆者一位腎癌晚期,但已活了10余年的患者,寫的一段話,分享與大家!
治病,要靠自己,根本就是有個好心態。生命誠可貴,生命過一分就少一分,不斷在縮減當中,所謂歲月不留人!那就要活好每一天,跳出癌病的陰影去尋享受,去找正向的快樂,萬不可在憂傷中自暴自棄。
既然有不少癌友旅游能把腫瘤旅游沒了,種地把腫瘤種沒了,我們為什么不能把腫瘤玩沒了?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很多老年癌患及其家屬,抗癌治療,并不是只有動手術、放化療這條路,選擇合適自己的治療手段,才是抗癌的重中之重。
另外也希望患友們不管在哪個階段,都能有一個正向、積極的心態,保持良好的情緒管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