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中cT3-4或N+的直腸癌通常被定義為局部進展期直腸癌,此類患者現行標準治療方案為新輔助放化療+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ME)+輔助化療,這一策略已被證實可改善患者的腫瘤局部控制情況,提高病理完全緩解率(pCR)。隨著治療理念的革新,新輔助治療的新用藥模式也在不斷發展中。
免疫治療在錯配修復缺陷/高度微衛星不穩定(dMMR/MSI-H)型直腸癌患者的全身治療中療效可觀,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對免疫治療在dMMR型直腸癌患者圍手術期治療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近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團隊進行了一項研究,對免疫治療在直腸癌新輔助治療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研究結果發表于消化系統腫瘤頂刊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45.042),醫脈通編輯整理如下。
與錯配修復正常型(pMMR)直腸癌相比,有證據提示dMMR型直腸癌對放化療的耐藥性更強,因此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新輔助化療或新輔助放化療在dMMR型直腸癌中的應用有待進一步商榷。而針對晚期dMMR型結直腸癌的探索發現,免疫治療可顯著改善患者生存情況。去年ASCO年會上,NICHE-2試驗對免疫治療在結腸癌新輔助治療中的應用進行了探索,提示病理完全緩解(pCR)率可達67%,這一結果令人驚艷,然而新輔助免疫治療在直腸癌中的療效尚不清楚。此外,對于直腸癌患者,觀察等待策略是器官保存和避免術中及術后并發癥的重要手段,為患者選擇合適的新輔助治療方案,并在實現臨床完全緩解(cCR)后應用該策略可能會提高患者的治療凈獲益。基于上述背景,研究者進行了該研究,旨在評估信迪利單抗單藥新輔助治療在dMMR型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中的療效和安全性。
這是一項開放標簽、單臂、II期研究,研究的納入標準為年齡18-75歲、T3-4或淋巴結陽性的dMMR/MSI-H型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患者的ECOG狀態評分為0-1分,器官功能良好,且既往未接受抗腫瘤治療。所有患者均接受信迪利單抗(200 mg IV,d1,Q3W)單藥治療2個周期,影像學評估顯示腫瘤退縮>20%的患者接受后續2個周期的信迪利單抗治療。隨后,可行R0手術切除的患者可選擇以下2個方案之一進行后續治療(如圖1所示):
-
TME手術,序貫4個周期的信迪利單抗±CAPEOX(卡培他濱1000 mg/m2,bid,d1-14;奧沙利鉑130 mg/m2,d1;q3w)的輔助治療;
-
4個周期的信迪利單抗,隨后行手術或觀察等待(僅限實現cCR的患者)。
圖1 治療方案
研究的主要終點為完全緩解(CR)率,次要終點包括信迪利單抗治療下的腫瘤緩解(腫瘤體積縮小比例>20%)情況、腫瘤退縮分級、R0切除率和安全性等。
2019年10月19日至2022年6月18日期間,研究共納入17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齡為50歲,男性患者占比為65%,患者的基線特征如表1所示。
表1 患者基線特征
療效分析
納入療效分析的16例患者中,6例患者進行了手術,其中3例實現pCR;9例患者實現cCR并選擇觀察等待策略;1例患者因嚴重不良事件(3級腦炎)而停止治療。所有16例患者的CR率為75%(95%CI,47%-92%),中位達cCR時間為5.2個月。患者的腫瘤體積變化情況和緩解持續時間如圖2所示。
圖2 (A)MRI上腫瘤體積較基線的最佳變化,(B)緩解持續時間
信迪利單抗新輔助治療后接受根治性手術的6例患者均實現了R0切除,其中3例為pCR。在中位隨訪時間17.2個月后,所有患者均存活且均未發生復發。每位患者的治療及評估詳情如表2所示。
表2 患者的治療和評估詳情
安全性分析
9例患者(53%)發生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其中最常見的不良事件包括疲勞(18%)、發熱(18%)、流感樣癥狀(12%)、腹瀉(12%)和便秘(12%),多為1級或2級,只有1例患者發生了3級不良事件(腦炎),如表3所示。
表3 安全性分析
本研究是目前最早評估免疫單藥治療應用于dMMR型局部晚期直腸癌新輔助治療的研究之一。該研究的初步結果表明,對于dMMR型局部晚期直腸癌患者,信迪利單抗單藥新輔助治療的療效優越且耐受性良好,CR率可達75%,實現了研究的主要終點。
盡管該研究存在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以及單中心試驗等局限性,然而該研究的陽性結果為直腸癌患者的新輔助免疫治療提供了證據,也對觀察等待策略的后續應用奠定了基礎,這可能會讓更多的直腸癌患者避免手術、放療和化療的并發癥等事件,研究人員正在設計更大樣本量的隨機對照研究,期待后續研究數據的公布。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