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癌癥患者生存時間往往關注的還是多一些,有時忽略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其中沒力氣、疲憊是影響病人生活質量最常見的原因之一,醫學上有個專用名詞叫癌因性疲乏。癌癥早中期患者出現疲乏的情況少一些,有醫學資料顯示70%的晚期病人會發生癌因性疲乏,它是一種主觀感受,沒有客觀的指標。
癌因性疲乏特點癌因性疲乏不同于普通的疲乏,它發生快,程度重,持續時間長,不能通過休息來緩解。臨床上可出現無精力、虛弱、懶散、冷漠、思想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沮喪等多種表現形式。癌因性疲乏同時還伴隨相關癥狀,如疼痛、焦慮、抑郁、惡心、胸悶、睡眠差等。大量研究顯示,導致癌因性疲乏的相關因素有許多,如癌癥治療、貧血、藥物刺激、惡液質、代謝障礙、心理不適、睡眠障礙、疼痛等。
中醫學認為,癌因性疲乏可歸屬于“虛勞”范疇。虛勞又稱虛損,是以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陰陽不足為主要病機的多種慢性虛弱證候的總稱。《諸病源候論?虛勞病諸候》:“夫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多種原因均可導致虛勞,《理虛元鑒?虛癥有六因》所說的“有先天之因,有后天之因,有痘疹及病后之因,有外感之因,有境遇之因,有醫藥之因”,對引起虛勞的原因作了比較全面的歸納。
癌因性疲乏是患者在臨床治療過程中,放化療藥物及其它多種因素作用于機體,引起臟腑氣血陰陽的虧虛,日久不復而成。其中醫發病機制主要是正氣不足,氣血陰陽虧損,臟腑虛損而為病,同時或夾痰,夾濕,或氣血瘀滯。
癌因性疲乏可分為以下幾種證型。首先是氣血不足證。臨床以頭暈目眩、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黃、心悸失眠、舌淡而嫩、脈細弱等為表現者。治以補益氣血,健運脾胃。
臟腑虧虛證。臨床表現為乏力、納差、面色白、白、畏寒肢冷、腰酸或下腹冷痛、久瀉久痢、或五更泄瀉、或下利清谷、或小便不利、面浮肢腫,甚則腹脹如鼓、氣喘心悸、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惡性腫瘤患者的臟腑虧虛,主要以脾腎陽虛為主,一般以腰膝及下腹冷痛、久瀉不止、浮腫等寒證并見為辨證要點。
本證總的治療原則是“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難經?十四難》云:“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和其營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
氣滯血瘀證。臨床表現為面色淡白或晦滯,身倦乏力,少氣懶言,疼痛如刺(常見于胸脅部位),痛處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脈沉澀。臨床一般采用補氣活血化瘀之法治療。
陰虛火旺證。本證多見于各種類型癌癥骨轉移,尤以晚期肺癌及晚期肝癌為多見。臨床表現為身倦、乏力、午后潮熱,或夜間發熱、發熱不欲近衣、手足心發熱,或骨蒸潮熱、心煩、少寐、多夢、顴紅、盜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結、尿少色黃,舌質干紅或有裂紋,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本證陰虛則陽勝,水不制火,發熱并見陰虛火旺的癥狀為辨證要點,臨床一般采用滋陰清熱為基本法。
痰濕凝聚征。本證為食道癌、肺癌伴胸腹水及中晚期腫瘤患者。臨床表現為乏力、頭重如裹、頸項酸痛、關節腫痛、四肢困倦、浮腫、胸腹水、胸脘痞悶、口淡而粘、食欲不振、口雖渴卻不思飲水之證候。本證以本虛標實為多見,以化痰祛濕為主,治在肺脾腎。治痰還應根據痰的發生,采用不同的法則,如頑痰宜軟之,郁痰宜開之,濕痰宜燥之等。治則健脾除濕、化痰散結。
臨床實踐表明,許多癌癥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乏力癥狀,五臟功能衰退,氣血陰陽虧損是其主要病機。辨證應以氣血陰陽為綱,五臟虛證為目。由于氣血同源,陰陽互根,五臟相關,故應同時注意氣血陰陽相兼為病及五臟之間的相互影響,補益是治療的基本治則。
因患者體質虛弱,病情多變,可同時兼夾痰濕、瘀血,應根據病理屬性的不同,分別采用益氣、養血、滋陰、溫陽、化痰、祛瘀的治法,并結合五臟病位而選方用藥,以加強治療的針對性。同時做好飲食調攝護理和心理疏導對疲乏恢復也有重要作用。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