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咨詢病例:
前言:臨床上總是會不斷碰到影像表現不典型,良性也可能、惡性也可能的肺結節,此時對患者來說手術開或不開都異常糾結,開了怕白挨一刀,不開又怕耽誤病情,腫瘤轉移。或許有許多人會說做下PET-CT呀!對的,但已經做了,也給了模棱兩可的意見,你說怎么辦呢?
臨床資料:
基本信息:
女 68歲
主訴:
體檢發現肺結節3年。
現病史:
3年前2020年拍片發現有肺結節,CT提示為右肺有鈣化結節,且較小。去年11月拍片后,顯示左肺部有一處10mm*7mm的實性結節,醫生要求服用消炎藥,三個月后復查。今年二月份復查時CT顯示結節大小并無變化。醫院要求進一步做PET-CT。無吸煙史,無家族史,沒有肺部不適的癥狀。今為進一步咨詢就診。
希望獲得的幫助:
這個結節在2020年的CT診斷單上沒有提示,想知道2020年時這個結節是否存在,當時有多大? 根據DICOM的影像資料和PETCT的檢查,能否判斷結節的性質?有沒有可能是錯構瘤或是其他良性的腫瘤?是否需要做手術?
影像及相關檢查報告展示與分析:
2020年時的報告示右上葉前段鈣化結節,這是沒有關系的。但沒有重點提及左下葉基底段的結節。
2022年11月報告示左下葉后基底段實性結節,約10*7毫米。增強后未見明顯強化。
上圖是2023年2月時的報告,明確提及了左下葉后基底段結節較2020年5月時有所增大。
病灶出現,紅色箭頭所指處是結節邊緣部分,桔色箭頭是它邊上的血管。
血管好像緊挨著,沒有明顯被病灶牽拉或影響。
上圖見血管較粗,與結節間隙不清。病灶輪廓清,邊緣較光滑,周圍較清爽。
病灶實性,密度高,邊緣光。
上圖見附近有血管似乎略有血管彎征。
病灶邊緣略感有膨脹性。
上圖見血管與結節緊貼著。
病灶圓形,邊緣較光滑,與血管緊挨。
上圖顯示病灶與血管的關系,間隙似乎確實不清,但結節收縮力也不強。
上圖見血管走行沒有改變
增強CT冠狀位縱隔窗,強化不明顯。與血管關系密切。
矢狀位見病灶有淺分葉征,有一定的膨脹性,但邊緣總體較為光滑。
矢狀位縱隔窗見病灶與血管的關系,且病灶內部似有點狀低密度。
PET-CT示:左下葉后基底段結節,糖代謝增高:硬化性肺泡細胞瘤?炎性肉芽腫待排除。其實仍未能定性。
我的意見:
左下這個病灶從今年復查時報告說較2020年有增大來說,其實2020年時已經有了的,只是漏掉報了,那么是持續存在約3年了的實性結節,它仍沒有鈣化或吸收好轉,反而有所增大,低度惡性的腫瘤是不能除外的。從影像上看,收縮力不明顯,邊緣比較光滑,似乎傾向良性些,但因為隨訪增大,而且是會有些腫瘤惡性的也表現為良性的影像特征,所以還是不能除外。
這時候,我們考慮的是手術與否的利弊權衡。這個病灶的位置能夠單孔胸腔鏡下先局部切除以明確病理,若良性的,手術非常小,創傷也小,恢復也快,風險也低;而若術中快速切片是惡性的,則當然也是該手術的,是否要進一步切肺葉視病理的惡性類型再定。總體權衡后,我建議還是切了好。以上意見供參考!
感悟:
當肺結節良惡性確定不了時,隨訪對比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當然要依病灶具體情況來決定隨訪的間隔時間。而隨訪有變化時,從風險角度來考慮,權衡“手術證實是良性而帶來的創傷”和“隨訪確實是惡性而帶來的延誤”之間如何平衡,才是決定是否手術干預的關鍵。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