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咨詢病例:
前言:在網絡咨詢中,現在越來越多的老病人、老結友,多處咨詢就診,也有在網上咨詢過我,然后堅定不移的跟著我們的節湊隨訪復查或參考我們的建議是否手術,以及手術方式的考量。我想這是廣大結友對我們的認可,也是說明我們的建議與意見確實站在結友的角度出發,他們也認為是對他們最為有益的方案。今天分享的這位病人已經是第6次咨詢我了,其他多次咨詢的結友也越來越多,我想做醫生,比較純粹比較好,是否找我們手術以增加手術量另說、是否來門診就診以增加門診量也另說、是否聽從我們的建議也另說,結友提出問題,我們站在他們的立場看待問題并提出自己認為最有利他們的建議,聽或不聽、來或不來都沒有關系,唯用心解答疑惑就夠了。當然如果真到該手術,從全國各地跑來杭州,我們必盡心盡力,并細致溝通,陳明不同方案的利弊,共同選擇決定治療方案。
第一次問診:2020.10
疾病描述:
葉醫生:感謝您百忙之中為我母親診斷!我母親今年5月A醫院手術左肺上葉摘除,術前petct提示除肺門處無他處惡性,術后病理沒有任何轉移,但由于微乳頭占25%接受化療。在6月16日第一次化療前(相當于術后一個多月)發現左肺下葉新增磨玻璃結節1.3公分,經四次化療沒有消除,另雙肺多發磨玻璃,較大的右肺上葉和下葉兩個約0.8公分磨玻璃結節近兩年來變化不大。最擔心的是左肺下葉新增磨玻璃是否轉移,當地醫院醫生意見不一。電子資料我把B醫院2020.1月發現左肺上葉惡性結節的CT以及歷次化療拍的CT和前幾天C醫院拍的CT發您!只是手術醫院A醫院CT不提供拷貝,另化療開始CA125從222降到61,除了她高膽固醇等指標外,其他剛腎功能血液指標正常。
希望得到的幫助:
想請葉醫生甄別,左肺下葉如轉移可否是做手術還是消融。另右肺上下葉的待身體好些是否要手術。
影像展示與分析:
術前影像示左肺門處偏實性病灶,有微血管進入,整體輪廓清,考慮腫瘤性質的。右側胸膜下混合磨玻璃密度結節,有胸膜牽拉,也有收縮力,整體上看密度欠均,輪廓較清,但似乎密度偏高了點,磨玻璃成分較少。
上圖也是顯示右上病灶情況。
術前左下葉后來出來病灶的地方,當時是沒有的。
右下葉病灶是淡磨玻璃結節,有血管穿行,輪廓與瘤肺邊界清,考慮也是腫瘤范疇的,但這種密度以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可能性大些,多發的可暫隨訪。
上圖是術后于2020年7月時的右上病灶樣子,密度好像沒有術前的顯得高,可能掃描條件有不同,但至少說明進展不明顯。
左下葉新檢出磨玻璃結節,密度較淡,邊緣不平有毛刺或小的棘突,總體較為均勻,鄰近胸膜沒有顯著牽拉。輪廓與邊界較清。
右下病灶密度低,有微血管進入與貼邊,考慮是腫瘤范疇的。
我的意見:
右上不像腫瘤、右下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左下術前沒見到異常。雖然現在的表現是磨玻璃,也在一定程度上像早期肺癌,但對比看,以及磨玻璃結節的發展速度來講,均不符合。我感覺左下不是腫瘤,可能是化療導致局部肺纖維化之類的病灶。況且已經化療了4次,真若是轉移,難不成繼續化療?若多原發,這么低的密度也只需先隨訪。所以總的來說:不用焦慮,每4-6個月復查就好。若想更清楚的讓我判斷,也可4-6個月時到我這里做靶掃描(左下病灶)。
第二次問診:2020.12
疾病描述:
葉主任:感謝您再次接診!我母親上次化療結束后兩個月復診向您咨詢過,最近她有干咳不是很嚴重但每天干咳,小心起見當地醫院讓再拍個片,醫生雖沒說有大的問題,但我還是想讓您幫甄別診斷一下,其他血液腫瘤指標除了CA125由上次42降到27外,都正常值范圍內。左肺術后新增的結節,以及右肺上下葉有無變化。此致!
希望得到的幫助:
左肺術后新增結節以及右肺上下葉的結節有無變化,是否手術?
我的意見:
現在左下、右下的仍可隨訪,半年一次。右上結節密度高于另2處,但形態更傾向炎癥性,也可先隨訪。
第三次問診:2021.3
疾病描述:
葉主任:我母親化療結束半年了,做了第二次復查,請您幫診斷剩余肺部的結節是否要手術?
希望得到的幫助:
希望葉主任診斷一下雙肺結節是否要手術?
影像展示與分析:
右上病灶密度高,邊緣略糊,感覺瘤肺邊界不夠清。
左下病灶較前變的小了些,但中間有偏高密度出現。
右下病灶沒有明顯變化,有微小血管進入有少許偏實性成分,部分邊緣似有細小毛刺,總體輪廓與邊界較清。
我的意見:
兩肺仍是多發磨玻璃結節,也要考慮腫瘤范疇的結節,但密度低,可隨訪(多發要慎重手術),右上的仍密度高于左側與右下,我還是覺得此灶有慢性炎可能,繼續隨訪吧。
第四次問診:2021.12
疾病描述:
2020.5左肺上葉肺門處1.3厘米浸潤性肺腺癌(微乳頭占比25%)手術切除后, 1、原右肺下葉結節是否長大、是否手術 2、左肺下葉新增結節是否縮小、 2、是否有其他新增的結節。
希望得到的幫助:
請葉主任甄別是否有新增結節,原結節是否長大,是否手術?
影像展示與分析:
上面是2021年6月的,右上像磨玻璃,實性成分不大明顯;左下的密度感覺甚淡,中間原來有實性的點狀也比較淡;右下的病灶沒有明顯進展,邊緣欠平。
上圖是2021年12月的右上病灶,怎么密度又高起來了?但與之前密度高時的比,也說不上進展,胸膜的牽拉似乎還不明顯了點。
左下病灶范圍好像略小了點,邊緣也不太清,鄰近血管纖細。與剛發現時有較大變化。
右下病灶沒啥改變。
我的意見:
這是這次的幾處結節,如果報告有更小的,不需要去管的。右上紅色偏實性的考慮慢性炎可能性大些,持續在的話也不是說完全能排除腫瘤性質,但形態是不太符合的;桔色的密度還低,雖不均,考慮惡性范疇的,但目前風險仍不大;右下紫色圈起來的考慮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伴血管穿行可能性大,密度偏高的考慮是血管,目前我覺得仍也可繼續隨訪。與3月份的對比幾乎均沒什么變化,測量的誤差不需要過于糾結。
第五次問診:2022.4
疾病描述:
2020.5左肺上葉肺門處1.3厘米浸潤性肺腺癌(微乳頭占比25%)手術切除后化療四次:1、右肺下葉結節是否較2021.3長大、是否手術 2、右肺下葉前基底段實性3毫米有否增大 3、是否有其他復發新增轉移的結節 我把術后2020.7月ct,2121年至今5次復查ct發您QQ了!感謝葉主任接診!
影像展示與分析:
感覺右上病灶周圍的磨玻璃成分不太明顯了,只留下條索狀密度增高影。
左下病灶是不是有所收縮?
右下病灶相仿,這個總是腫瘤范疇的。
我的意見:????
這是術后當年2020年7月份的,當時的片子看,綠色圈起來的病灶像慢性炎;桔色圈起來的像腺體前驅病變,比如說不典型增生之類;紅色圈起來的是主病灶,像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藍色圈起來的局部微小結節,太小了,無法斷定是不是實性,而且當時不是薄層。再下面上傳的是2021年7月份的,什么顏色仍表示某個病灶,與2020年7月相比,幾無明顯改變,但桔色圈起來的有點散開來了。
紅色圈起來的密度仍很淡,藍色圈起來也沒什么改變。今年4月份的是薄層,與之前相比有不同,但可比性差。我重新截厚層的,則改變并不大。所以我覺得總體上沒有明顯進展,主病灶也風險仍不大,半年一次隨訪是可以的。以上供參考。
第6次問診:2023.3
疾病描述:
感謝葉主任第九次接診(我回頭數了下,是第6次)!2020.5左肺上葉肺門處1.3厘米浸潤性肺腺癌(微乳頭占比25%)手術切除后化療四次:未感染新冠,但近三月瘦了9斤,體能沒有大的變化,提前做了復查: 全身骨骼成像,肺靶掃描,報告顯示沒有復發轉移 1、右肺下葉結節由手術前0.8增大到本次復查的1.2、是否需要干預 2、是否有其他復發、新增、轉移的結節。術前2020.1和術后2020.7月ct,2021年、2022年、2023.2共5次復查ct已發您QQ了!
希望獲得的幫助:
右肺下葉增大結節是否到了去除的時候;體重減輕但體能維持是否還需要做進一步檢查;肺部有否其他復發轉移?
影像展示與分析:
上面是2022年10月時的,感覺變化不大。但左下病灶怎么一直沒有吸收掉?所以腫瘤的概率還是增大了。
右上病灶似乎更向條索狀改變了,確實更符合炎性的了。
左下這個病灶持續存在,還有輕微胸膜牽拉,灶內有血管穿行,整體輪廓與邊界較清。
右下病灶總體密度略有增高,表面欠平。血管穿行也有,但腫瘤的有形成分中,實性的仍不太明顯。總體大小好像沒有顯著增大的。
我的意見:
右上葉病灶較前相比,整體有收縮,密度有條狀增高,我感覺傾向慢性炎些,至少說不上典型的惡性,應該再隨訪下;右下葉的病灶是腫瘤范疇的,目前少許實性成分,大部分仍是淡磨玻璃密度,鑒于多發,個人想法仍再隨訪下為好,半年復查;左下葉病灶持續存在,術前沒有,術后出現,現在的病灶內部有少許小空泡出現,我的感覺仍傾向不太像惡性,局部慢性炎伴纖維增生,小空泡出現是不是局部有炎性成分吸收的關系,反正目前不考慮去動這處。總體上:肺多原發癌,目前仍在的病灶風險還不算高,仍可再隨訪下,建議半年薄層CT。意見供參考!
感悟:
肺結節多原發癌的現在很常見,其實本例的右上病灶許多次CT的檢查也是比較像惡性的,但總體上因為進展不明顯,又考慮多發,堅持隨訪后,最近這次的影像來看,更傾向炎性了;左下病灶確實從發生發展的過程來看,磨玻璃結節為表現的早期肺癌不該術前沒有,術后化療后復查突然出現,但它在隨訪過程中也有多次與常見的惡性的磨玻璃結節是比較符合的,而且持續存在。
同樣我一直建議觀察隨訪是因為它影像沒有向惡性方向持續發展,有些反復,有時候像,有時候不太像,但總歸風險不大,仍能觀察,不至于延誤病情,最后這次的影像我感覺也傾向炎性點;右下是確切惡性的,但同樣近期風險不算大,再隨訪不會耽誤。多發結節,再觀察下又何妨!從風險角度來決定干預時機才是更為正確的選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