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今年52歲,最近上廁所次數突然變得很多,一天要去4、5次,還肚子疼,這種癥狀已經持續了兩個月。有一次與孩子視頻時無意中說出了自己的“煩惱”,不知道為什么上廁所次數這么多,“耽誤干活了都”。
小林建議父親去醫院檢查檢查,老林也聽了孩子的建議,去了醫院。
過了幾天小林問老林的檢查結果怎么樣,老林支支吾吾,一問才知道,根本就沒有做檢查!原來,老林到了醫院,向醫生說了自己的癥狀后,醫生建議做個腸鏡。當老林知道腸鏡要從肛門處進入才能檢查時,非常不好意思,認為醫生在“耍流氓”,沒有做檢查就回來了。
后來在小林的勸導和醫生的反復勸導下,老林才勉勉強強做了腸鏡,最后確診直腸癌。
其實,如果老林能摒棄這些觀念,有一些癌癥的防治知識,盡早檢查,是能夠更早一些發現癌癥的。
養成哪些習慣/觀念有助于預防癌癥?
1、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這一項包含的內容有很多,比如飲食方面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少吃煎炸燒烤煙熏腌制食物;堅持鍛煉;保持良好的情緒,學會抒發心中壓力,放松心情,看得開;不熬夜等等。這些小習慣非常不起眼,但不好的生活習慣會潛移默化的導致小癥狀逐漸發展成大疾病。
2、及時察覺到身體不適,并積極去醫院進行檢查。這一項是很多中老年人、年輕人都不太重視的一項。老年人覺得人到了年紀,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小毛病,如果癥狀不重,本著“不為兒女添麻煩的心理”,很少在癥狀最開始出現的時候就及時去醫院檢查,從而耽誤病情。年輕人則是覺得自己年輕,身體好,不會患癌,出現一些癥狀的時候也會理所當然的認為是小病,所以也會耽誤。
發現有不舒服的癥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做到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
3、定期做癌癥篩查。很多人說我每年也在做體檢,為什么體檢沒有查出癌癥呢?這里其實有兩個概念要區分:常規體檢和癌癥篩查。
常規體檢包括的內容有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胸片、肝腎功能、肝膽胰脾超聲等等,這些檢查一般查不出癌癥,除非腹腔或者肺部有巨大的占位病變。但此時往往已經發展到晚期,生活質量和治療效果都遠遠低于早期癌癥。
一些常見的防癌篩查有胃鏡,腸鏡,肺部低劑量CT,乳腺彩超、鉬靶,甲狀腺彩超,甲胎蛋白等等,可定期檢查,以便能及時發現病變。
常見腫瘤的早期癥狀有哪些?
我們只說一些常見癌癥的早期癥狀。
1、肺癌:通常早期無明顯特異性癥狀,咳嗽、咳痰、痰中帶血、憋氣、胸腔積液、胸痛、氣短等都可能是肺癌的癥狀,建議長期吸煙或有家族史人群要定期復查胸部低劑量CT。
2、乳腺癌:有質地較硬、活動度較差的包塊(多為無痛,通常在洗澡時發現),乳頭有血性溢液,乳房表面不飽滿,呈橘皮樣,或者有凹陷、紅腫,甚至潰爛等表現。注意男性也有可能會得乳腺癌,只是幾率較女性來說較低。
3、食管癌:吞咽食物時有梗阻感,不順暢,胸口感覺不舒服,燒心等等,進食有異物感,甚至胸部疼痛,有些患者在喝水的時候會發生嗆咳。
4、肝癌:由于器官位于腹腔深處,且肝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導致肝癌被發現時已經是晚期。早期癥狀一般會有類似惡心、不消化、飯后飽脹感等類似消化道癥狀。若未及時發現,逐漸會發展為肝區疼痛、消瘦、有黃疸等癥狀。
5、胃癌:會有上腹不適、惡心、食欲不振、隱痛、不消化,感覺沒吃多少飯就飽了等類似胃炎、胃潰瘍癥狀。如果長期感覺胃部不適,一定要及時檢查。
6、腸癌:要和痔瘡相區別開,當出現癥狀時,不要想當然的認為是痔瘡,及時去醫院進行確診才是緊要的。早期癥狀包括排便次數改變,比如平常1天便1-2次,但突然變成一天4、5次,甚至更多,同時還伴隨肛門墜脹感,腹痛,腹脹,大便帶血等癥狀,如果每次大便時發現表面有黏液、暗紅色血液(有些患者也會出現鮮紅的血),就要敲響警鐘。尤其是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現無法大便、腹痛等癥狀,有可能是出現了梗阻,需及時排查。
不過,就算有這些癥狀,我們不能說就是癌癥,具體是癌癥還是其它疾病,還是要去專業的醫院進行檢查后才能排除,大家不可自我代入。
腫瘤和癌癥有什么區別?
腫瘤有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之分。
良性腫瘤的生長速度比較慢,邊緣比較規則,有包膜,一般手術切除后即可治愈,大多不會影響患者壽命,比如如脂肪瘤。
但惡性腫瘤生長快速,一刻不停地在分裂、增殖,有侵襲性,會竄到周圍器官、組織、血液中,破壞器官組織結構和功能,導致器官衰竭,威脅患者生命。通常手術也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需結合放療、化療、靶向治療等多種手段來降低復發轉移幾率。
癌癥也不能完全說等于惡性腫瘤,癌癥通常指的是來源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還有一類來源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通常稱為肉瘤,比如脂肪肉瘤、橫紋肌肉瘤、平滑肌肉瘤、骨肉瘤等。
簡單來說,腫瘤=良性腫瘤+惡性腫瘤;
癌癥≠惡性腫瘤,但癌癥包含在惡性腫瘤中。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