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心理學知識的人都知道:心理學有個很著名的現象叫”皮格馬利翁效應”!說的是期盼能創造奇跡!
在腫瘤領域何嘗不是一樣!從負面來看,有很多腫瘤醫生喜歡給病人做預測,說這個人還能活幾個月。其實,這就是類似“皮格馬利翁”負面效應在發揮作用。
很多癌患,都是被嚇死的
之前,筆者有位部長級的高管患者,得了胰腺癌。當時所有的醫師背后都確認他過不了半年。結果他活了九個多月以后,當時狀態一天比一天好。
偶然一次聽到會診專家背后議論他:“活過九個月了,還能活多長?大概最多兩三個多月吧”。
他無意中聽到這句話之后,很快就覺得狀態不行了,這也不舒服,那也疼痛!得知這個判斷后,不到3個月他真的走了。
但他真的是死于疾病嗎?疾病只是因素之一,自我消極的暗示也許是更為重要的因素。
“不確定性”才能創造奇跡
美國哈佛大學一位叫艾倫·蘭格的心理學家寫了一本書《逆時針》,所謂“逆時針”,就是許多問題的“可逆性”,故她又把自己研究的心理學,叫“可能性心理學”,專門分析了這一心理現象。
她指出: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確定”的標簽,譬如“憂郁癥”“癌癥末期病人”,就會朝著標簽所預示的方向走,以至于結果變得更糟糕。
“確定”是一種殘酷的力量,它讓人不相信其他可能性。當一切都確定,就沒有選擇的余地,保留“不確定性”才能創造出掌控生命的選擇和機會。有了心理期盼,就有可能實現。
正性暗示,輔助抗癌
在腫瘤的臨床康復中,筆者非常反對預測病人的生存期。因為奇跡隨時都可能發生,不可逆的時期,發生大“可逆性”隨時可能,只要你有這方面積極的意愿,然后就會努力去爭取。
因此,筆者覺得腫瘤患者更多的情況下,要學會經常進行自我的正性暗示,自我的積極鼓勵;同時積極參與群體活動之中,包括參加俱樂部等積極的社會活動,主動去獲得這類暗示與鼓勵。
正性的鼓勵會讓人的生理功能調動到更高,獲得更積極的結果。這對于腫瘤患者的康復,是非常有意義,且值得重視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