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女,28歲,山東人,在春節前,因肩背部疼痛去醫院就診,醫院診斷乳腺增生。做了幾次熱敷后,疼痛稍有緩解,但卻發起了低燒。又進一步檢查后,確診了“浸潤性乳腺癌中晚期”,腫塊約8.2*7.6cm大小,后來做了切除術。
家屬交代,因為患者較年輕又剛生完小孩不久,怕說實情會讓她當場崩潰,但不說又無法手術,耽誤治療。家屬思慮再三還是決定告知實情,盡快手術。患者得知病情后,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孩子。
患者丈夫則安慰她,在“孩子沒奶吃”和“孩子很小就沒有媽媽”之間,“孩子沒有奶吃”只是小事一樁。
在家人的鼓勵下,李某完成2次乳腺手術,6次化療,28次放療。在這期間,家人給了她無限的關愛和正能量,丈夫包下了家里所有的家務,無微不至,父母承擔了照顧孩子的重任,讓她安心養病。住院期間,父母也經常帶孩子和患者視頻,讓孩子來喚醒患者的求生欲。
其實,患癌后,對患者本人和患者家庭都是一種考驗,雙方都要共同努力才能獲得更好的治療效果。
作為腫瘤患者家屬,需要做哪些?
1、精神上的鼓勵和家庭環境的營造。
這一項非常重要。在驟然得知患癌后,患者會出現不敢相信、恐懼、焦慮等不良情緒,作為家屬,要及時給予支持和關懷,同時營造一個溫馨、放松的家庭氛圍,否則在一個低氣壓、悲觀的家庭環境中,患者的心情也會受到影響,從而干擾治療效果。
在患者介入治療后,一些治療的副作用會逐漸顯現,甚至可能治療前景不太樂觀,我們要多給患者一些鼓勵,同時及時將患者的不適癥狀反饋給醫生,以得到緩解。
2、家屬要注意患者的癥狀變化。
比如患者能否正常進食?食量多少?是流食還是半流食?一頓能吃一個饅頭還是半個饅頭?再比如患者能否正常排便?一天幾次?有沒有便秘或腹瀉癥狀?是否便中帶血?大便中是否帶有未消化的食物等等。
患者的癥狀變化其實代表著病情是否發生進展,或是否得到控制的具體表現。因此一定要注意觀察,并及時反饋給醫生。
3、提醒、監督患者定時服藥,進食,定期鍛煉,定期體檢。
腫瘤的治療及康復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治療不可間斷。由于渴望早些恢復健康,一些患者難免會有“病急亂投醫”的想法,家屬要注意區分真假,避免上當受騙。另外,家屬在幫助患者的同時,自己的體能也要跟上,治療需要提供大量的時間、經濟、情緒基礎,只有家屬身體健康,身體狀況在最佳狀態,這一切才可實現。
有時患者家屬私信留言,我經常看到有凌晨一點多,兩點多的留言,患者的著急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也要保護自己,不要把身體搞垮,這頭不舒服,患者那頭也顧不上了。
癌癥患者可以治愈嗎?
能否治愈其實是相對而言的。我們都知道,癌細胞是一種可無限增殖,有侵襲性的細胞,當身體處于一種“癌環境”的狀態時,正氣無法壓制邪氣,免疫力降低,無法殺死癌細胞,導致癌細胞瘋狂擴張。
如果經過系統、正規的治療后,癌環境被改善,身體恢復氣血平衡,正氣充足,癌細胞得以控制,表現在外則是身體的好轉。如果我們堅持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定期篩查,或許這種平衡的狀態能一直保持下去,一直沒有復發、轉移,可以看作是達到了“臨床治愈”的狀態。
但這種“治愈”并非一勞永逸,仍有一定復發轉移風險。如果患者以為這樣就是治愈了,以后不怕了,后面的生活又開始不注意,還是熬夜、暴飲暴食、情緒長期抑郁等,本來修復的差不多的身體環境又被破壞,即使最開始的腫瘤得到控制,最終也還是會復發轉移。
從分期上看,如果是早期腫瘤,瘤體比較小,腫瘤侵犯較淺,沒有發生淋巴轉移和遠處器官的轉移,通過根治性的手術后,可以獲得一個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能百分之百的保證治愈嗎?能否百分百不復發嗎?這個未必。
雖然瘤體切除了,周圍組織也沒有發現癌細胞,但導致癌細胞生長的環境沒有改變。如果導致身體患癌的細胞沒有變,就像治理一條被污染的河,我們只打撈河里的垃圾無法杜絕污染,因為還是會有人再次往河里扔垃圾,只有把源頭切斷,同時撈掉河里的垃圾,這樣河流才能變得清澈。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