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癌癥治療手段越來越豐富,帶瘤長期生存、5年臨床緩解,甚至達到完全治愈的患者也越來越多。癌癥逐漸被看作為慢性病,可防可控可治。
一些通過手術切除或其他綜合治療的患者,以為完全治愈了,但其實并非一勞永逸。即便將“看得見”的腫瘤完全消滅干凈,但一些“看不見”的癌細胞通過血液、淋巴系統等多途徑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導致腫瘤復發和轉移。
什么時候是癌癥復發高峰期?難道一輩子都要擔心復發的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減少復發幾率?來做個自我規劃吧。
5年內被認為是癌癥復發高峰期
腫瘤復發和轉移與生存期有著直接關系。臨床上,我們通常把5年生存期作為評判療效的重要指標。簡單來說,5年生存期是指腫瘤經過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等各種治療后,生存五年以上的比例。
用五年生存期作為評判指標有嚴謹的科學性。經過長時間臨床統計和分析,腫瘤治療5年后,病情相對穩定,癌細胞較前幾年相比明顯下降,復發率明顯降低,可以認定為臨床治愈。
不過,在經過5年生存期之前,對絕大多數腫瘤而言,有兩個復發高峰期:一個是治療后半年到一年半,另一個是3年左右。據統計,大約90%的術后復發都出現在這兩個時間段。
另有數據顯示,對于可通過根治性手術切除的腫瘤,約80%的復發或轉移事件發生在根治性手術后3年內,另有約10%左右發生在根治術后5年內。
復發幾率大小與腫瘤分期密切相關
癌癥復發和轉移與否,除了個體化差異、治療規范化等多因素,與腫瘤發現早晚更是密切相關。
當腫瘤越早被發現,通過根治性手術切除后,大多數的5年生存率幾乎可以達到90%以上。以肺癌為例,通過肺部CT可以觀察到幾毫米大小的病灶,只要做好日常篩查,尤其是高危人群定期篩查,就可以早發現、早治療,5年生存率達到95%以上。
反之,如果發現腫瘤時候為中晚期,尤其是一些惡性程度高、治療效果差、治療手段少的腫瘤,即便通過規范化治療,癌細胞已在身體四處擴散,那么復發幾率大大增加,5年生存率將直線下降。
三種途徑導致腫瘤轉移
腫瘤復發和轉移復發如此可怕,它是怎樣發生的呢?一般是通過以下三種途徑。
1.種植轉移
種植轉移指惡性腫瘤侵及體腔(漿膜腔)表面時,脫落的腫瘤細胞團因重力作用在低位漿膜表面種植,新生血管長入、增生、侵及漿膜下組織,并形成轉移瘤。種植轉移是腹腔、胸腔等臟器惡性腫瘤擴散轉移的重要方式之一。腹膜腔的種植轉移最常見,原發腫瘤最常來源于胃、腸等器官。例如胃癌侵及漿膜后,可在腹腔和盆腔臟器表面形成廣泛的種植轉移。在胸膜腔,當原發性肺癌或肺轉移性癌累及胸膜時,可造成胸膜的種植性轉移。
2.淋巴轉移
淋巴轉移是指腫瘤細胞通過淋巴液向身體內的其他淋巴結內運動,當進入淋巴結后,會導致淋巴結腫大,有時會有疼痛感,如果進行淋巴結的活檢,可以看到淋巴結內有大量的癌細胞。
3.血行轉移
血行轉移是大多數肉瘤、肺癌、肝癌、腎癌、甲狀腺濾泡癌、惡性黑色素瘤和絨癌的主要轉移方式。眾所周知,人體中遍布著錯綜復雜的血液循環系統,仿佛是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將營養和氧氣源源不斷的輸送到身體的每個部分。當腫瘤細胞侵入了血管中,也會隨著血液循環快速轉移到距原發灶較遠的器官,進而生根發芽,生成腫瘤轉移灶。血行轉移最易發生的部位通常包括肝臟轉移、肺臟轉移以及骨轉移、腦轉移等。
一起來做個康復規劃
抗癌是一條漫長之路,每個階段的治療、檢查、生活等的側重點都有所不同。根據腫瘤術后的復發高峰和治療特點,我們總結了一份長期康復規劃,希望能幫到您。
術后半年到1年半
這是術后復發的第一個高峰。這個階段的腫瘤患者,大多數還處在術后輔助治療階段,因此側重點應該放在如何配合好醫生做好化療、放療、免疫治療等術后輔助治療。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爭取將治療副反應降到最低,最大程度降低復發概率。
術后1年半到3年
這是術后復發的第二個高峰。雖然前期治療已結束,但仍處于術后密切隨訪階段。這個階段的側重點可放在功能鍛煉、身體恢復上。除了按照醫生的要求定期復查,還應進行適量的體育鍛煉,注重膳食營養,恢復身體機能,逐步重返工作崗位和社會角色。
術后3年到5年
在這個階段,術后復發風險已經大大降低,但仍有約10%的患者在本時間段復發。本階段的側重點可以放在健康生活上。改掉曾經有的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運動。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即便沒有任何癥狀,也一定要按時遵醫囑復查喲。
術后5年以后
術后5年未復發,一般認為已達到臨床治愈,此時已完全回歸正常生活。但在此階段,仍需要像健康人群一樣,進行每年一次的體檢篩查。在體檢項目中仍要包含曾患腫瘤的相關項目。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此期間出現了常規疾病不能解釋的癥狀、淋巴結腫大、發現新增包塊等,應盡快聯系您的主管醫生,判斷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和治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