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公布的一份國內抗腫瘤藥物銷售金額表中,很多大家熟悉的藥物也是榜上有名。如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多柔比星脂質體、奧希替尼、培美曲塞、帕妥珠單抗、侖伐替尼……
單純從這樣的榜單看來,全榜單上的藥物主要還是以生物藥、靶向治療藥物為主,單純的化療藥物則是占比很少。從藥物銷售企業的構成看來,原本外企包打天下的格局也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諸多的銷售額中,國企也是分得了一杯羹。再有的就是藥物的價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有些藥物的價格真的是降低到了白菜價,只是因為使用數量的增加,而導致其總銷售額排在了前列。
說到了抗腫瘤藥物的價格,我們大家的感覺那就是“天價”,產生這樣情況的原因,其實也是一個綜合性的,多方面的原因。主要受到藥物的前期研發經費、專利保護費用、進口藥物關稅等多因素的影響與限制。
在榜單的前三位中,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和利妥昔單抗被稱為是羅氏制藥“三駕馬車”,藥物自上市以來,企業在這三個藥物中也是獲得了極大的利益。
貝伐珠單抗是第一個血管靶向單抗類藥物,具有著有效抗腫瘤血管生長的作用。2004年由美國FDA批準用于轉移性結直腸癌治療,2007年批準用于治療晚期非小細胞肺癌,2010年進入中國市場。隨著專利保護期之后,國內多家企業也是完成了藥物的上市過程。國產藥物的上市,自然就產生了競爭和藥物價格的下降,如此也使得藥物市場上的占比發生了改變。其中,國內某企業貝伐珠單抗的占比最高,超過了60%,而且依舊具有著較高的增快幅度。反觀原研的外企,則出現了約-35.85%的負增長,如此說來,專利技術保護則是藥物價格升降第一步。
除此之外,在國家的角度上,全面降低進口藥物的關稅,甚至是零關稅也是一項重要的舉措,這樣的舉措在某種角度上說是國家給百姓埋單了,也是百姓所看不到的。
近年來國家啟動、開展的“國家集采”“醫保談判”政策也是在控制抗腫瘤藥物價格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如利妥昔單抗是我國首個被納入國家集采的生物類似藥,與之同時,多家國內企業也是被納入到“集中帶量采購企業”和“備選資格企業”的資格,如此情況下,這樣的優惠政策顯然是對于那些“光腳”企業更加具有優勢。而這其中更大的利益獲得者還是患病的腫瘤患者,畢竟他們可以以較低的價格,享受與國內、國際同步的抗腫瘤診療。
再反觀羅氏制藥,其市場占比為47.9%,同比下降了16.55%,受到這樣政策的影響,其收益估計還會進一步的降低。而某國內企業的市場占比卻達到了47%,同比增長了59%,這樣的市場份額真的是到了重新洗牌的時候。
除了專利保護期為主要的影響因素以外,積極的開展新藥自主研發也是一個重要的舉措,讓更多的抗腫瘤仿制藥、生物類似藥乃至于創新藥上市也是控制藥物價格過高的重要方案。
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針對肺癌治療的小分子靶向藥物的“替尼類”藥物的影響。在我國,目前肺癌治療的第一代到第三代的藥物均存在,作為進口的第三代靶向藥物奧希替尼,在此前的幾年里可是獨領風騷,既具有著良好的臨床治療優勢,但是,也是一款天價的治療藥物。
但是,隨著國內同類競爭產品,如阿美替尼、扶美替尼的開發、上市,奧希替尼一家獨大、一家獨享蛋糕的局面自然就不存在了。奧希替尼的銷售更是出現了-17%的負增長,如此情況下,奧希替尼也要放下身段接受國家醫保談判降價的必由模式,如此過程中,最大的實惠者自然是患者。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