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鱉蟲
【品種來源】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干燥全體。產于全國大部分地區,多生于野外樹根落葉層及石塊下。夏季捕捉,沸水燙死,曬干或烘下,生用或炒用。
【別名】土鱉蟲、節節蟲、地鱉等。
【性味】味咸,性寒,有小毒。
【歸經】入肝、脾經。
【功效】逐瘀破結,續筋接骨,抗癌抑癌。用于肝癌、肺癌、直腸癌、鼻咽癌,白血病、舌癌、卵巢癌、骨肉瘤等惡性腫瘤。
【日常應用】本品治療癌癥,以研末內服為主,也可煎汁內服或外用。
- 煎劑
(1)地鱉苦參湯:地鱉蟲、苦參、白花蛇舌草、炙甘草,加水煎汁,每日1劑,分2—3次飲服。適用于皮膚癌。
(2)地鱉桃黃湯:地鱉、桃仁、大黃,三藥以酒適量,煎取半杯,頓服。適用于卵巢癌及輸卵管腫瘤、子宮肌瘤。
(3)地鱉治肺飲:土鱉蟲、兩面針、半枝蓮、蜈蚣,每日1劑,適用于肺癌。
- 散劑
地鱉三七粉:土鱉蟲、全蝎、三七、蜈蚣,焙干。共研細末,拌勻,每日2次,用米酒適量送服。適用于鼻咽癌。
【按語】地鱉蟲為常用的蟲類抗癌藥。早在千余年前,古代醫家已發現本品有抗腫痛之功效,如《神農本草經》云:“主心腹寒熱、血積癥瘕,破堅,下血閉。”近代醫家則進一步發揮之,常將本品用于肝癌、肺癌、皮膚癌,舌癌、宮頸癌、乳腺癌、骨肉瘤及多發性骨髓瘤等的治療,此外,本品有止痛作用,常與蜈蚣、全蝎等藥配合治療各種癌性疼痛。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