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承“求真務實、傳承有序”的宗旨,第十四屆中山胸部微創論壇暨2023中山胸部腫瘤多學科國際論壇于2023年5月4-6日線下重逢,順利召開。會議期間,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劉倫旭教授解讀了非小細胞肺癌(NSCLC)領域微小殘留病(MRD)的最新研究進展。
專家簡介
劉倫旭 教授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 常務副院長
? 胸部腫瘤研究所 所長
? 胸外科學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 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 副主任委員/胸腔鏡外科學組 組長
? 中國醫師協會胸外科分會 副會長/肺外科學組 組長
? 英國皇家外科學院會士(FRCS England)
? 美國胸外科協會(AATS)委員
? 歐洲胸外科醫師協會(ESTS) 國際委員
? 《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主編
?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共同主編
MRD檢測標志物及潛在應用前景
MRD是根治性手術后腫瘤復發的重要原因
微小殘留病(MRD)是指癌癥治療后雖達到傳統影像學完全緩解,但仍存在隱匿性微轉移或微小殘留病灶,通過液體活檢可發現癌來源的分子異常。MRD代表著癌癥的持續存在,是后續疾病轉移/復發的來源。
ctDNA是目前最常用的MRD檢測標志物
ctDNA是來源于腫瘤細胞壞死、調亡和分泌的小片段DNA。ctDNA攜帶豐富的腫瘤信息,可能包括基因組異常:例如突變、染色體重排和拷貝數異常,表觀遺傳異常:例如甲基化改變等。
ctDNA-MRD檢測技術的優勢與局限性
劉教授指出,兩種策略各有優勢,“個體化”+“熱點突變”panel可能更有優勢。
ctDNA-MRD檢測可能的臨床應用場景
MRD檢測的潛在臨床價值包括預后評估、復發監測、療效監測。在預后評估方面,ctDNA動態監測可指導后續升級或降期治療,術后ctDNA陰性預示更好的無復發生存期(RFS)和總生存期(OS),木后ctDNA陽性預示更差的RFS和OS。在復發監測方面,ctDNA可能比影像學更早發現復發,可提早干預疾病。療效監測方面,ctDNA下降或清零預示臨床治療獲益,而ctDNA上升或復陽提示治療效果不佳,可進一步指導后續治療或換藥治療。
早期肺癌MRD研究進展解讀
術后ctDNA-MRD可早期預測NSCLC復發
?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牽頭開展的LUNGCA研究隊列是迄今為止樣本量最大的前瞻性多中心動態監測ctDNA-MRD肺癌手術隊列,共納入426例患者。2022年發表于Clinical Cancer Research雜志的LUNGCA-1研究納入LUNGCA隊列中330例I-III期NSCLC患者的圍手術期血漿樣本 (n=950)。結果顯示,ctDNA-MRD狀態在多因素Cox分折中對RFS預測的相對貢獻度高于TNM分期等臨床變量的總和。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東省人民醫院各牽頭開展的多項研究顯示,Landmark時間點(術后或輔助化療后1個月內)ctDNA狀態與NSCLC患者RFS顯著相關。
術后不同時間點ctDNA的預后效能存在差異
?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王俊院士牽頭開展的DYNAMIC研究顯示:術后1天ctDNA狀態與預后不相關,術后3天/1個月ctDNA狀態與預后相關。
? LUNGCA-1研究顯示,術后1個月ctDNA(HR=14.3,P<0.001)的復發預測效能優于術后3天ctDNA(HR=8.6,P<0.001)。
動態ctDNA-MRD用于監測NSCLC術后復發
? TRACERx研究顯示,92.8%(13/14)復發患者在臨床復發之前或臨床復發時檢測到ctDNA。
? 2017年發表于Cancer discovery雜志的一項研究顯示,根治性治療后(手術或放療)20例(54%)患者ctDNA為陽性,全部復發。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開展的一項研究顯示,79% (27/34)復發患者在動態監測中出現ctDNA陽性;動態ctDNA陽性患者復發率顯著高于陰性患者(HR=8.55,P<0.001)。
? LUCID研究顯示,治療結束后2周動態ctDNA狀態與復發風險顯著相關,復發預測的特異性為90%。
? 吳一龍教授牽頭開展的研究顯示,II-III期肺癌MRD轉陽或復發的高峰期為術后12~18個月,術后18個月MRD未檢出的患者為潛在治愈人群。
? LUNGCA-2研究納入233例I-III期NSCLC患者,中位隨訪35.9個月的結果顯示,動態MRD陽性患者術后復發風險為陰性患者的23.5倍。IA期NSCLC患者動態MRD監測顯示強預后價值,MRD陽性患者復發風險是MRD陰性患者的173倍(HR=173.1,P<0.001)。IA期NSCLC患者中,陽性預測值為100%,6例ctDNA陽性患者全部復發。陰性預測值為98.7%,79例ctDNA陰性患者中僅1例患者復發。
ctDNA-MRD動態監測可早于影像學發現腫瘤復發
? 國外多項研究顯示,ctDNA-MRD動態監測可提前影像學更早發現NSCLC復發,中位提前時間為88-261.3天。LUNGCA-2研究顯示,中位提前時間為273天。
ctDNA克隆分析用于追蹤肺癌轉移性擴散模式
TRACERx研究最新結果顯示,通過ctDNA克隆分析,可識別不同轉移性擴散模式(單克隆、單起源多克隆、多起源多克隆)。多克隆轉移性擴散與患者臨床治療結果不佳有關 (HR=3.49,P=0.001)。
ctDNA-MRD狀態預測NSCLC輔助治療獲益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開展的研究和LUNGCA-1研究均提示,ctDNA-MRD陽性患者可從輔助治療中獲益,MRD陰性患者不能從輔助治療中獲益。
? 另有一項Meta分析顯示,輔助治療能為ctDNA-MRD陽性患者帶來生存獲益,而輔助治療不能改善ctDNA-MRD陰性患者的生存。
ctDNA檢測指導輔助治療決策的制定
? LUNGCA-2研究進一步分析顯示,腫瘤組織中驅動基因突變陰性、血漿ctDNA陽性患者,輔助化療可延長RFS,但差異無統計學顯著性(HR=0.2,P=0.093)。腫瘤組織中驅動基因突變陽性、血漿ctDNA陽性患者可從輔助靶向治療中獲益 (HR=0.1,P=0.025),不能從輔助化療或輔助放療中獲益(P=0.834)。ctDNA陰性患者,不能從輔助治療(靶向治療、化療、放療)中獲益。
動態MRD監測用于及時評估輔助治療反應
? LUNGCA-2研究顯示,輔助治療前和輔助治療后(開始后半年)ctDNA動態變化四種模式與輔助治療反應顯著相關:陰性-陰性或陽性-陰性模式患者具有相似且良好的良好的RFS(P=0.545),陽性-陽性或陰性-陽性模式患者的RFS顯著更差(P<0.001)。
復發后ctDNA監測的預后價值
? LUNGCA-2研究顯示,復發后ctDNA陰性提示患者具有更長的生存期。復發后ctDNA陰性患者主要是腦轉移或局部轉移患者,復發后ctDNA監測仍可進一步指導治療。
ctDNA提示NSCLC新輔助治療療效
? 一項Meta分析納入3項研究,并分析了新輔助治療的病理反應與ctDNA應答間的相關性。治療后ctDNA豐度下降與治療反應 (MPR、pCR)具有強相關性,新輔助治療達到pCR和ctDNA清除的患者長期生存率明顯提高。
基于MRD的前瞻性研究設計
使用ctDNA作為個體化治療的生物標志物,可為早期和居部晚期NSCLC提供更合理的試驗設計。基于MRD檢測的治療,針對性強,僅對高風險患者加強治療,以減少過度治療和避免治療不足。
? 基于MRD的腫瘤輔助治療RCT研究結果:結腸癌II期試驗
研究顯示,與基于臨床病理決策的標準管理組相比,ctDNA指導組患者接受ACT的比例更低(15% vs 28%),兩年RFS相近(93.5% vs 92.4%)。以ctDNA為指導可以減少II期結腸癌輔助化療的使用,而不影響RFS。
結語:MRD引領肺癌治療新時代
劉教授指出,肺癌MRD應用前景廣闊,目前已有多項基于MRD的干預性臨床試驗正在開展中,這些試驗多通過ctDNA檢測評估肺癌MRD狀態,大部分試驗將檢測到ctDNA定義為MRD陽性,入組人群多為ctDNA陽性患者即根治性治療后復發高風險人群。期待研究結果的公布,未來,MRD有望改寫肺癌治療格局。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