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家
楊志偉 教授
中山大學附屬第五醫院甲乳外科主治醫師,在甲狀腺乳腺良惡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有豐富臨床經驗。
「專家點評」
腫瘤的治療中,人們往往容易特別重視腫瘤本身,但是易忽視因腫瘤引起來的生理病理的改變,及它對人體產生的危害。有時候腫瘤本身根除了,但是卻因為合并癥降低了生活質量和生存質量。
靜脈血栓栓塞就是腫瘤患者容易忽視的,又非常重要的一個病理生理改變或者合并癥。會極大的影響病友的生活質量,臟器栓塞會直接威脅生命。本文介紹了腫瘤病人血栓栓塞的防治要點,從調整生活方式的細節,到醫療干預的時機,都有很全面的敘述,病友們如果仔細閱讀呢,一定能夠在與腫瘤的斗爭中獲益良多。
腫瘤患者在抗癌治療和疾病管理過程,經常忽略了一種致命的風險——靜脈血栓栓塞。解釋一下,很多患者出現過腿腳酸脹疼痛、四肢發紅、發紫、發熱的時候,這可能是“血栓”的表現。
盡管通常被忽視,但它卻是腫瘤患者的“潛在殺手”,是腫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病死率高達67.7%[1]。
什么是血栓栓塞呢?我們可以這樣理解: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血液流速緩慢、血液中凝固因子增多,血液變黏稠的影響等等。導致血液在靜脈內不正常地凝結,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2]。
靜脈血栓栓塞常見的部位包括下肢(腿部)、盆腔、肺動脈等,嚴重時可導致肺栓塞等并發癥[3]。
下肢靜脈血栓是最常見的一種靜脈血栓,常見癥狀包括腫脹、疼痛、腿部沉重感和發紅等。如果下肢靜脈血栓未得到及時治療,可以導致血栓脫落,并隨血液循環到肺部形成肺栓塞,嚴重時可危及生命[3]。
![]()
1、下肢腫脹:患者可能會感到受影響的腿或腳腫脹,可能是一側的。這是由于血栓阻礙了血液循環,導致液體積聚。
2、疼痛:下肢靜脈血栓可引起疼痛,通常表現為脹痛或刺痛,部分患者會感到下肢沉重或僵硬。
3、紅腫:下肢靜脈血栓可引起局部紅腫,局部溫度明顯升高。患者可能會感到患處溫度較高,甚至有發熱的癥狀。
4、靜脈曲張:靜脈血栓可導致下肢靜脈內壓增高,使靜脈擴張、曲張,形成靜脈曲張。
5、皮膚改變:下肢靜脈血栓可導致皮膚發生變化,如發紅、變硬、變薄或變亮等。
腹部靜脈血栓是比較罕見的一種血栓,通常發生在肝靜脈、門靜脈和下腔靜脈等部位。腹部靜脈血栓可能會引起腹痛、腹瀉、嘔吐等癥狀,嚴重時可能導致肝功能不全和肺栓塞等并發癥。
研究發現,惡性腫瘤患者為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的高危人群,惡性腫瘤患者靜脈血栓栓塞發生相較于非腫瘤患者高4-7倍,發病率為 4%~20%[2]。
對于高危人群,如長期臥床、手術后、腫瘤患者等,應該注意定期檢查,預防靜脈血栓的發生,以及了解出現靜脈血栓栓塞如何處理是必要的,能夠幫助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日常生活中,癌癥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預防靜脈血栓栓塞的發生:
1、移動:長時間的臥床或缺乏運動會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癌癥患者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散步、活動腳踝等,以保持血液循環。
2、穿壓力襪:壓力襪可以減少血管擴張,減輕下肢深靜脈的負擔,從而降低患者的血栓栓塞風險。
3、合理飲食:合理的飲食有助于減輕身體負擔,降低腫瘤的惡性程度,從而減少血栓栓塞的風險。飲食上的調節也可以預防靜脈血栓栓塞。患者應該少食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谷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保持體重在正常范圍內,避免肥胖。
如果病情較輕,醫生可能會給患者開一些抗凝藥物,如肝素、華法林等來幫助防止血栓進一步擴散。這些藥物會使血液變得更稀薄,降低血栓的形成風險。
但是,這些藥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風險,如出血、肝損傷等。用藥的患者需要定期檢查血液凝固指標,并且避免服用一些可能影響藥物效果的食物或藥物,以此減少出血風險。
如果病情較為嚴重,醫生可能會采用介入性治療方式。例如,通過導管插入血管,向血栓部位注入藥物,或者使用機器輔助的抽吸器來將血栓抽出。這些治療方式需要在醫院內進行,需要較長的時間和較高的費用。
1、休息與活動:血栓形成的早期,建議多臥床休息,同時盡量抬高患肢,促進靜脈回流、防止血栓脫落。
2、癥狀觀察:出現血栓后,需要密切觀察患肢的周徑粗細,皮膚顏色變化以及患者有無咳嗽、胸悶、胸痛、口唇紫紺、咳痰帶血等癥狀發生,一旦發生這些癥狀,很可能血栓脫落引起的肺栓塞。需要馬上就醫。
總的來說,預防靜脈血栓栓塞非常重要,因為一旦發生,治療過程較長,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病例都能夠完全恢復。如果患者出現任何可能與靜脈血栓相關的癥狀,應盡快就醫并接受治療。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