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癌癥醫生能有多牛?
近期,美國癌癥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ACS)的官方雜志《Cancer》出版了一則名為「CancerScope」的特色專欄,對國際上各個領域有學術影響力的學者進行介紹。
在2023年4月刊上,該專欄從學術起步、研究歷程和貢獻三方面介紹了廣東省人民醫院、廣東省肺癌研究所吳一龍教授在全球肺癌研究領域的杰出貢獻,和他本人在肺癌領域所取得的成績。
對中國學者而言,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文中充分肯定了吳一龍教授在推廣肺癌精準診療方面的杰出貢獻。
文章總結道:“吳一龍及團隊引領的研究,已從之前的提高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率轉變為致力于找到肺癌的治愈方法——嘗試預測疾病復發和轉移,并在肺癌發展為無法治愈之前根治轉移性克隆。”(Cancer.3月8日在線版)
讓吳一龍教授意外的是,文章選用了一張他去年在“8·19中國醫師節”上講話時的照片作為配圖。他認為,這張照片的寓意正好契合了他內心對自己的的期許,即做醫師與老師并重。
「醫俠」吳一龍其人其事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位喜愛武俠精神的「和藹大叔」,是我國肺癌醫學的頂尖專家、執牛耳者。
從醫幾十載,這位積累了無數臨床經驗的學者有著鮮明的標簽,早兩年他接受采訪時表示,退休以后想寫本書,書名就叫《醫俠》,寫寫現代醫生的俠客精神。
作為國內第一批專攻肺癌的醫生,多年來,他帶領團隊鉆研肺癌治療,讓中國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長到3年多,改寫了全球多個國家的肺癌治療標準。他牽頭國內一批優秀的研究人員,致力于不斷尋找新的治療手段,“讓患者最終受益” 。
由他創立并領導的中國胸部腫瘤研究協作組(CTONG),是當前國內最為重要的癌癥臨床組織。CTONG是2007年由來自國內11家頂級醫院的志同道合的專家成立的一個組織,吸納了全國近40家醫院。旨在促進中國肺癌臨床試驗和藥物審批的快速發展,同樣有助于讓來自中國的醫生和研究人員在全球肺癌研究的貢獻廣為人知。
近年來,吳一龍教授親身參與了創新療法的更新迭代。在他看來,近二十年肺癌治療最根本性的兩個突破,一個是靶向治療,一個是免疫治療。
對于這兩類療法的評價,吳一龍笑稱:“過去我們經常說只有一年的朋友,那是化療時代;有了靶向治療之后,我們有很多兩年的朋友,甚至有5年的;而到了免疫治療時代,我們可能有一部分長久的朋友了。”
我們可以擁有長久的朋友了。這句話反復琢磨,有種讓人感動的力量。
“對癌癥患者的整體生存率提升,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是找出大量癌癥早期的患者;二是對晚期患者的有效治療。”吳一龍對癌癥治療非常有信心。“過去肺癌患者早中期和晚期數量是4:6,現在倒過來了,一大半是非常早期;占40%的晚期患者,有了靶向治療,又有了免疫治療。”
“早期和晚期,兩個輪子往前推動,將大大提升癌癥5年生存率,甚至‘治愈’。”吳一龍教授說,《“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提出“癌癥的5年生存率要提高15%”,肺癌領域到2030年應該能輕松實現。
曾被認為“擅用假藥”的醫俠,開啟了肺癌靶向時代新篇章
癌癥治療發展30年,循證醫學的起步直接開啟了全新的治療時代。
循證醫學替代了經驗醫學,讓肺癌的化療、靶向治療和免疫治療等里程碑藥物不斷迭新,建立了全新的肺癌治療體系。
30年來,循證醫學帶來最重要的進展之一就是靶向治療的突破。在2000年以前,醫生們對肺癌僅僅只有三板斧:手術、化療、放療。在僅憑經驗治病的年代,晚期肺癌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不超過6個月。而如今,部分EGFR突變患者生存期可超過5年,達到“臨床治愈”的條件。
不管是循證醫學的進步,還是肺癌靶向治療的開啟,都離不開一位關鍵人物——吳一龍,一位骨子里都是俠義與浪漫的“醫俠”。
2000年,一個國際性的癌癥大會上,肺癌新藥易瑞沙精彩亮相。雖然當時人們并未明確它的靶點及靶向治療作用,但這個新藥獨特的作用機制仍給參會的吳一龍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產生了興趣,便開始了研究,吳一龍對易瑞沙的了解愈發深入。一年后,當一位患者向他求助是否有新藥能控制病情時,吳一龍把藥物情況做了大致介紹,患者反復權衡后,決定一試。
中國的第一顆肺癌靶向藥,就這樣通過“患者救命急需,進口少量自用藥品”的名義開啟了它的“治愈”之旅。
事實上,無論是吳一龍自己還是業界前輩們都明白,在國外并未上市,仍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易瑞沙被貿然用在患者身上,與“擅用假藥”無異。吳一龍被一些前輩掛上了“無法無天”、“不遵指南”、“擅用假藥”的評價。
或許是運氣使然,這位服用“假藥”的患者病情大幅緩解,甚至遠遠超過了化療的效果。這讓吳一龍大受鼓舞。在2001年-2004年之間,又有145位患者不聲不響的開始服用“假藥”,35.5%的患者產生了明顯療效。
前所未有的療效,再加上明顯降低的副作用,吳一龍明白,一扇肺癌治療新的大門即將被推開。細致分析了患者情況,他發現所有患者中,年輕的、不吸煙的女性患者有效率明顯高于其他人群,這讓他產生了猜測:是否易瑞沙是單獨針對某一個特定群體而有效的?
說來也巧,就在這個時候歐美傳來消息,易瑞沙在歐美人群的臨床試驗中基本沒有產生任何療效,即將被踢出抗癌藥隊伍。明顯與自己試驗不同的結論,讓吳一龍更加明確了一點:易瑞沙單獨針對特定人群起效,可能不同種族間存在明顯的差異。
治療的有效,激勵著患者,也鼓舞著醫生。吳一龍說,臨床醫生要有理性的邏輯思維,也要有感性的認識,后者來源于有效的病人,“當年我做EGFR突變也是感性認識,我治療的病人有那么好的效果,美國說它沒效果,這怎么能行呢?”
于是,2006年,吳一龍教授與香港的莫樹錦(Tony Monk)教授牽頭,中國藥物臨床史上最重要的臨床試驗之一——IPASS開啟了。歷時三年時間,這個試驗證明了易瑞沙是中國肺癌人群的“特效藥物”,患者(無論任何人種)在確診后首先進行基因檢測,檢測結果如果有EGFR突變,則服用易瑞沙,有效率超過90%。
這個試驗,創造了中國學者歷史上的很多個”第一“。它奠定了我們目前的肺癌治療模式:首先確定肺癌分型,之后進行基因檢測,根據基因結果確定治療方案。
以易瑞沙為開端,人們真正抓住了癌癥基因突變這一“阿喀琉斯之踵”,肺癌靶向治療的大幕自此開啟。
EGFR抑制劑的關鍵藥物和臨床數據
隨后,不計其數的肺癌靶向治療臨床試驗開啟:ALK、HER2、KRAS、CMET、ROS1、RET、BRAF等等一系列肺癌靶點暴露出來,成為我們精準狙擊的目標。
如今,當患者確認非小細胞肺癌后,超過50%的患者都能通過基因檢測確定可用藥的突變,大幅緩解病情。其中,EGFR及ALK突變藥物如今已發展到第三代,用藥后緩解時間超過5年的患者比比皆是。
在這位醫俠以及千千萬萬癌癥臨床研究者的努力下,以肺癌為代表的靶向治療正在朝著我們充滿想象,更加光明的未來航去。
我們也會寄予更多希望在肺癌的靶向治療之上,為患者們帶來更好的治療。
免疫治療,徹底治愈癌癥的最后一聲發令槍
“免疫治療可以讓一部分病人徹底治好。”
“徹底治好”吳一龍又強調了一次,“我用這個詞,也就是說患者長時間和正常人一樣了,這給我們很多晚期患者帶來了全新的希望。目前的問題是,免疫治療只對15-20%的患者有效,這個比例還很小。”
吳一龍認為,免疫治療未來十幾年都將是肺癌治療最熱的課題。這是一個充滿了想象可能的領域,盡管存在不足和爭議,但依然是希望所在。
“我們希望通過大量的研究,去提高免疫治療的有效率。將來哪一天免疫治療對大部分病人都有效,到那時候腫瘤就完全不可怕了。”
事實上,從免疫治療誕生這一刻起,人類真正推開了癌癥治愈的大門。由人類體內自身突變產生的疾病,最終也要經由人類自身免疫解決。
除了我們熟知的PD-1抑制劑以外,Lag-3抑制劑、CTLA-4抑制劑、CAR-T治療、TCR-T治療等等一系列都屬于免疫治療。它們頭上的桂冠包括了2018年諾貝爾獎、2016年《科學》雜志評選人類年度重大進展榜首,以及各類科學、醫學獎項。就算是這些桂冠,也遠遠無法概括免疫治療為人類帶來的抗癌進步。
以PD-1抑制劑為例,它將晚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從4%提高到了16%,幫無數患者跨過了“生”與“死”的鴻溝。
吳一龍認為,隨著本土臨床科研力量的不斷壯大,國內肺癌患者完全戰勝肺癌也將有更多有效的選擇。近年來,吳一龍參與了不少肺癌免疫治療方面的臨床工作,同時他也通過CTONG等學術組織的推動,我國臨床科研工作者越來越多地加入創新療法國際多中心研究,這對促進前沿治療惠及中國患者大有裨益。
懷抱治愈肺癌的夢想,吳一龍對新事物的出現和發展極其敏感,也極其執著。新的疾病認知不斷被刷新,新的治療手段被研究出來,這讓他對肺癌治療的前景感到相當樂觀。
隨著免疫治療如火如荼的發展,如今我們已經獲批了超過十余款各類PD-1抑制劑/PD-L1抑制劑治療藥物,橫跨幾乎所有癌種都大幅受益于免疫治療,實現長期生存的患者們越來越多了。
除此以外,免疫治療也正在不斷向著全新的未知發動沖擊:LAG-3抑制劑、TIM-3抑制劑、TIGIT抑制劑、STING抑制劑等等……數十個免疫治療新藥,千帆競發,躍躍欲試。
對于免疫治療,吳一龍說道:“今年我們確確實實看到了新的希望,隨著我們對免疫系統的認識不斷加深,就會不斷有新的免疫治療藥物出現,讓我們看到了新的可能。”
如今,吳一龍教授還開辟了一個新的戰場:為戰勝肺癌培養新生力量,強化癌癥的規范化治療。這也是未來中國癌癥治療領域能創造更多好消息,造福更多患者的關鍵舉措。
行醫數十載,憑俠義之心和妙手醫術,吳一龍贏得了患者和同仁的敬意。如今,即將走下手術臺的他,懷著治愈肺癌、造福患者的理想,開辟出傳遞真知、探索未來、培育后浪的新戰場。
如同武俠世界中的交接傳承,醫學界的新秀也將在醫俠的點撥下利劍出鞘,在江湖中一同書寫“天下再無肺癌”的傳奇故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