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患者還能活多久”
在腫瘤臨床診療工作中,這句話是醫生們被問到頻率最高的內容之一。面對著這樣的問題,作為腫瘤科的醫生,有的時侯我們還真的是很難回答這樣的問題。
現實生活中,我們時常也會聽到這樣的故事,某某患者因為腫瘤原因已經被某三甲醫院告知只有3個月的時間了,沒有想到的是,使用了某某藥物治療以后,目前已經活了好幾年的時間,到現在還好好的。出現了這樣的情況,問題出在哪里,是醫生們對患者的生存時間在判斷上產生了失誤嗎?
在科技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有的時侯我們真的是無法預測一位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到底會有多長。既使是一位所謂的晚期腫瘤患者,只要他活著,就可能會在生命的第二天清晨迎來一個全新的治療藥物,或者是一個全新的治療方法,有了這些則可能完全改變一位患者的人生。
說到腫瘤科醫生判斷患者生存時間的問題,在臨床上我們多數采用總生存期(OS)來表示,這樣的生存期的長短也是由多種因素所決定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腫瘤類型,腫瘤的臨床分期、腫瘤的組織學分級、腫瘤的分化程度以及疾病診療情況等因素。
綜合這些因素,說起來比較深奧難懂,其實也是比較通俗易懂的。比如說到腫瘤的類型,甲狀腺癌、乳腺癌的OS就比肝癌、胃癌長得多;在分期上,早期腫瘤肯定比晚期腫瘤OS長;在病理組織學上,細胞分級越差、細胞分化程度越低,則患者的OS就越短。除此以外,還要參考腫瘤患者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以及針對腫瘤實施了什么樣得治療措施。
時間回到25年以前,對于惡性腫瘤的治療也是僅僅局限于手術、放療、化療的“三板斧”時代,那時候的腫瘤治療藥物更是極其匱乏,用“小米加步槍”來形容也是再適合不過了。在這樣的情況下,真正意義上的可以獲得積極、有效治療的患者也是一個低比例事件了,諸多患者的生存時間其實就是腫瘤疾病的自然病程時間。也正是因為如此,在社會上也就出現了“肝癌3個月”“胃癌半年”“肺癌1年”“能吃點什么就吃點什么”的說法,逐漸的,這些說法也就成為大家頭腦中的固定思維模式了。
時間進入到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新的診療技術、各種類型的新藥上市,國際性、規范化的循證醫學診療模式使得腫瘤診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腫瘤診療再也不是“小米加步槍”的治療模式,而是朝著精準醫學模式邁進,真正意義上的做到了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診療狀態。由此而產生的自然是患者活得時間更長、獲得更好、獲得更加有質量。
在此,我們以肺癌診療變化為例加以說明。對全社會人員進行戒煙、指導健康生活習慣、生活方式的指導,具有著較強的肺癌預防作用;低劑量螺旋CT檢查,可以及早篩查出早期肺癌,對早期肺癌患者實施有效的手術治療干預則可以獲得臨床上完全治愈的效果,也是提高腫瘤整體生存時間的最佳手段;對于中晚期肺癌,實施臨床病理學精細化、精準化、有的放矢的基因檢查,再結合檢測結果實施手術、化療、放射治療、靶向藥物治療、免疫治療、介入治療等多種治療手段,這些均可以使肺癌的治療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和狀態。肺癌的治療已經朝著臨床治愈的目標去努力實現,肺癌也逐漸朝著慢性病管理模式進行。
目前,肺癌患者的生存時間已經明顯被延長,尤其是那些不能手術切除的患者,已經從所謂的幾個月逐漸轉變為單藥治療的生存期即達到2年到3年以上的局面。對于部分EGFR19基因突變、ALK突變的患者,對應的靶向藥物甚至可以讓患者獲得超過5年的單藥生存時間。
從這里可以看得出,惡性腫瘤不再是大家眼中的洪水猛獸,我們目前已經有了很多管控他的方法,并且已經取得了很顯著的效果。惡性腫瘤正逐漸的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變成了一種慢性病被臨床管理和調控。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