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有所為而有所不為”是指醫務人員在從事醫療工作時,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診斷和治療方法,而不是盲目地采用一些無效或有害的手段。這也是醫學倫理的一個重要原則,要求醫務人員尊重患者的自主權,不強行施加自己的意愿,也不為了迎合患者的需求而做出不符合專業標準的行為。
醫學的“有所為而有所不為”還體現在醫學科普上,要求醫務人員在傳播健康知識時,要注意保護患者隱私,不害自己、不損同行、不毀平臺、不傷患者。–侯夏寶醫生個人感悟。
面對CT檢查發現的肺部不正常影像,作為胸外科專科醫生,如果沒有醫學人文的理念,很容易進入“過度診斷、過度手術、過度隨訪”的怪圈,特別是如火如荼的胸部CT篩查、缺乏依生命整體審視的擔當。如流水線般的肺磨玻璃結節手術,手術快、并發癥低、磨玻璃結節型肺癌術后治愈率高、病床周轉快、磨友廣泛……何樂不為呢?
而在侯醫生的心中,始終佩服的便是那些真正的胸外科大咖,做“有情懷”的手術、盡醫者之道的醫事。
上周的省電臺《心系磨節、無礙人生》的肺結節科普講座(點擊觀看部分視頻),抨擊了一些現象、表達了一些自我,其實根本便是對目前個人“純粹醫生”的怡然,不再唯唯諾諾、不再瞻前顧后,做自己該做的、拒絕自己不該做的,為醫30年方有際遇。
就如在講座中講到的一個故事,“侯醫生,我們回家鄉后一定好好感謝您,手術已經做過了,就是你CT精準分析后的原位階段,你判斷的太準了!”。這種尷尬我早已釋然,因為經我個人精準一體化分析后的肺磨玻璃結節,在動態的演變下,“微浸潤癌”才是我手術的底線。AAH/AIS的、初次發現的純磨玻璃結節、沒有絲毫變化的經精準評價可安全隨訪的……我不為!
但,今天的主人公,76歲的老爺子,在被告知:穿刺活檢、藥物治療、不適宜手術時,我卻苦口婆心主動動員他積極面對手術,積極面對更光明的未來,可為嗎?
倔強的諱疾忌醫毫不為過,5年前的“前列腺增生”手術前做了普通的胸片已經發現“右上肺結節”,但不聽從醫生的建議,沒有進行任何的CT檢查和復查。
“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走路都喘,是肺癌又能怎么樣呢?”,“老年人,發展慢,帶瘤生存就行,不需要過度干預”,“活一天、是一天”等等理念可能是病人和家屬以及周邊醫者采取消極策略的依據了。
但,就在2周前,由于活動后喘息加重被迫進行了首次的胸部CT檢查,發現了右上肺直徑6cm的實性占位,同時發現雙肺質量差,肺內大泡、肺內氣腫表現明顯。
這種結節的增大進展,惡性的肺癌的診斷無異,根本不需要專科醫生的進一步甄別。但,最有效的個體化臨床策略如何選擇?其實,“穿刺活檢后的抗腫瘤治療”也是家屬找到我入院時堅定的態度。
活檢、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抗血管生成治療、中醫中藥治療,風險低,醫患更易接受,疾病的轉歸更容易接受,這在侯醫生的眼中可以稱之為“大眾醫學”。跟著病人跟著家屬的意愿走,在現今嚴峻的醫患關系下應該是最明智之道。
但,經過針對薄層增強CT的精準一體化分析,我考慮到了以下幾個方面:
1.實性結節,近5年時間里由2cm發展到6cm,不應該是惡性程度高的小細胞癌、大細胞癌等,這種高度惡性的肺實體腫瘤,自然病程和倍增期極短。
2.周邊型結節發展而來,其實最初發現時的手術治療更為簡單有效,但老人畢竟幸福地高質量生存了5年時光,利弊不再分析;但精準閱片,沒有肺門的受累、沒有區域淋巴結的轉移跡象;肺質量差,但以右上肺為主,左下肺、右中肺、右下肺質量相對正常;進一步三維建模后的體積分析,右上肺體積約1L,氣腫性改變嚴重限制了中下葉正常肺膨脹的空間,針對此類慢阻肺病人,良好評價后“肺減容術”是改善生存質量的重要措施。
3.經過平喘、霧化治療,入院時的血氣分析明顯改善,這種“可逆性的肺功能低下”不是胸外科手術的絕對禁忌癥;各項檢查排除轉移。
最終,侯醫生個人評價,右上肺惡性腫瘤(仍以肺腺癌、鱗癌病理類型多見)臨床分期cT2-3N0M0,IIb-IIIa期。
“上天為老人關上了門,但同時為他留出了一扇窗”,我的溝通由此開始進行,“經過我個人的評價,經過肺功能的充分準備后,應該考慮手術治療,切除腫瘤的同時并切除嚴重影響肺功能的右上肺也,為右肺中葉下葉的膨脹騰出約1L的空間,遠期的肺功能會進一步改善,如此才能獲得更為高質量的手術治療效果。“
“如果按照穿刺活檢抗腫瘤治療的方案進行呢?”,從家屬的提問中,我依然感到了咄咄逼人的壓力。
“穿刺活檢當然可行,惡性無疑,但面對嚴重低肺功能的身體,目前已經合并的阻塞性肺炎,老人的抗腫瘤治療可能會被迫中斷……”,“其實,我們所能看到的為老人留置窗口的陽光很短暫,這才是我基于數字影像精準分析后的個體化手術決策”。
“一下子就切了整個肺葉,您不是經常主張小切除盡可能留存肺嗎?”
“是的,特別是微浸潤以上的磨玻璃結節,我通常都是術中根據二維CT無創定位后的局部切除、肺段切除為主,保留正常肺組織越多對生存質量越有益處;但,您家老人絕不能將不正常的肺組織留存,否則,不單單說可以根治性的切除做成了姑息性切除,反而無法達到肺減容手術遠期肺功能的改善;這是我做出最科學的方案,胸腔鏡手術困難,但請相信基于科學評價后的決策。再簡單的磨玻璃結節手術我也可以不做,但對病人最有利的大手術我必須努力完成!”
這是我隨心而發的溝通過程,面對面對著三維成像后的手術規劃講解,手術的利弊分析,這才是純粹醫生最愜意的事情。
手術如期進行,瘤體大、肺氣腫無法良好萎陷,采用“后入路”的操作進行最小翻動的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后短期經歷了喘息加重,目前已準備出院。看著不吸氧狀態下老人在走廊的踱步,我為老人經歷肺減容后肺功能的改善速度點贊!
術后病理和術前基于胸部CT數字化影像精準分析后的判斷吻合,“腺癌、腺泡型為主,胸膜的受侵和STAS肺泡間播散對于一個6cm的實體型肺癌再平常不過;區域淋巴結沒有轉移”
術后病理分期:pT3N0M0,IIb期,這種結局,這種以“年“來計算的生存質量應該是優于穿刺活檢后的抗腫瘤治療的,至少侯醫生個人這么認為。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醫學人文”應該貫穿醫學行為的始終,作為胸外科主刀醫生,面對可以不為的泱泱磨節,應以“生命的軌跡“為基石去評價、去決策,該如何便如何;而,面對那些復雜病情,更要以“生命的軌跡”來評價利弊得失,該出手便出手,方為“純粹醫道”。
洋洋灑灑,讀來費時,但,這就是基于胸部數字影像“精準一體化診療”的魅力,基于一身貫穿始終,不該宣揚一下嗎?
歡迎留言探討,肺疾病的個體化診療,請咨詢專業人士,切勿照搬;畢竟你的疾病不能只聽取別人的故事。無他求,純屬繁忙之余的正規醫學科普而已。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