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有辦法提前檢測癌癥對什么耐藥嗎?難道只能親身試驗嗎?
藥物治療癌癥,耐藥是永遠繞不開的問題,如果沒有耐藥,或者說如果能解決耐藥的問題,那癌癥就不可怕了。
但事實上不可能,耐藥是遲早必然要發生的。
耐藥有原發耐藥和繼發耐藥。原發耐藥就是癌癥一開始就對這個藥耐藥,這個藥一用上去一開始就沒有效果,相當于說是天生就對這個藥有抗性。繼發耐藥,是后面才發生的耐藥,一開始是有效果的,能控制或縮小腫瘤,但隨著時間的發展,后來耐藥了,沒效果了。
那有什么辦法提前檢測腫瘤是不是對這個藥耐藥嗎?或者說可以提前知道這個藥是不是有效果?這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用藥,從而既能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副作用,還能省錢。
確實可以部分做到,這主要是針對有明確靶點的藥物,比如很多靶向藥都是要提前進行基因檢測,如果沒有相應的驅動基因突變或者說相應的靶點檢測陰性,那就不適合用這種藥,否則的話,很可能就是無效的;如果檢測是陽性,那大概率會有效。
但這只是相對的,并不是說檢測陰性就一定會沒效果,因為可能有假陰性(其實是陽性,但檢測為陰性);而檢測陽性也不是一定有效。
某個癌癥,其實它的成分可能得雜,比如肺癌,盡管病理檢查是腺癌,但其實可能有鱗癌甚至小細胞癌成分。而基因檢測所用的組織其實也仍然只是代表它所檢測的部分,不能代表全部病灶組織,不代表全貌。
對于化療來說,很多人由于擔心化療的副作用,如果以提前檢測出病人是不是對這種化療藥無效或有效,那就可以避免用上不必要的化療藥,更有針對性,從而就可以避免承受不必要的化療副作用。
這個想法挺好的,以前也曾確實熱鬧了一段時間,化療前做基因檢測來指導化療藥物和方案的選擇。但臨床實踐發現,結果并不理想,并不能用來天很好的指導臨床實際應用,現在一般都不推薦化療前常規進行基因檢測。
某種癌癥,要不要化療,用哪種化療藥物和方案,主要還是靠臨床試驗的研究數據,以及臨床實踐的數據積累,特別是早期癌癥手術后的輔助化療,更不能主觀想當然,因為腫瘤已切切掉了,看不到近期療效(腫瘤切掉了,不存在化療后是不是縮小的問題),而是為了降低復發風險,看的是遠期療效,即長期生存情況,這個是需要長期隨訪才能知道。
對于無法手術的晚期癌癥,由于有病灶存在,一方面當然仍然是以既往臨床研究的數據來作為藥物和方案的選擇依據(所謂的診治指南就是以這類數據為依據)。另一方面,對個體病人來說,臨床實際療效才是最終要看的。哪怕某個藥物和方案在既往研究中的數據是90%有效,但這是群體數據,是概率,只要不是百分百有效,就肯定是有有會沒有效果。
所以,晚期癌癥有病灶的情況下,治療跟著療效走,即所謂“效不更方”,有效繼續用,無效則不再用(經評估后更換新的方案,或者調整治療策略,或者參加新藥臨床試驗,或者不再治療),這是基本的邏輯,我想很好理解,也就是看著療效來決定治療安排和走向。
當然,剛才說了,這并不是說閉著眼睛試藥,而是建立在臨床試驗的人群研究數據上,不是百分之百有效,但有相當的概率有效,值得去用。但對某個具體的病人來說,到底是不是有效,用了才知道,百分之九十九的有效率,那也還是有百分之一的人會沒效是吧。
簡單地小結一下:
1、目前大多數靶向藥需要在使用前進行相應的基因檢測以決定能不能用這種靶向藥。但也不是所有靶向藥都需要基因檢測,比如抗血管生成以及多靶點的靶向藥,不需要根據基因檢測結果來使用。但注意,并不是都可以用,能不能用,仍然是要建立在既往的臨床研究數據之上。
2、PD-1免疫治療通常也要先進行基因檢測或免疫組化檢測,但有時也不是必須,特別是和化療等治療聯合使用時。
3、化療藥目前不推薦使用前進行基因檢測,除非是臨床研究。不過要注意,某些化療藥由于某種基因缺陷可能導致嚴重的不良反應,這個是要考慮基因檢測,比如化療藥伊立替康使用前進行UGT1A1基因檢測,不是為了預測療效,而是為了提前預測可能產生的嚴重腹瀉的副作用,可以算是藥物安全性方面的基因檢測,由于這個基因的表達水平可以影響伊立替康在體內的代謝和排泄,UGT1A1基因檢測結果能為伊立替康的臨床用藥提供指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