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腎母細胞瘤(Wilms tumor, WT)是兒童最常見的腎臟腫瘤,大約 10% 的患者與遺傳綜合征和腎外表現有關。由于現代外科技術和麻醉的協調使用、多種藥物化療和放療的應用,WT的5年生存率已超過90%。
以往美國兒童腫瘤組(COG)和歐洲兒童腫瘤學會(SIOP)采取兩種不同的策略治療兒童WT。COG建議患者先手術再化療,而SIOP則建議先化療再手術。不同的治療策略基于不同的分期系統,但兩者患者的總生存率幾乎相似,約為90%。
關于手術
手術是WT治療的基石。外科醫生須盡量確保完整切除腫瘤并且不破裂。首選手術方式是經腹切口,進行根治性腎切除術,同時取足夠的淋巴結活檢。不宜采用側腹切口經腹膜入路,否則增加腫瘤溢出的風險。術中都必須做淋巴結的活檢。切除邊緣、殘留腫瘤和任何可疑淋巴結應用鈦夾標記。
術前化療可使腫瘤或癌栓縮小而具有可切除性。腫瘤切除前需進行腹腔探查:探查肝臟、淋巴結和腹膜后是否有轉移灶。術中需整塊切除腫瘤以避免腫瘤溢出。即使有肺轉移也要考慮切除原發部位的腫瘤。術中最嚴重的并發癥是瘤栓進入肺動脈而猝死。常見的術后并發癥是出血和腸梗阻。
保腎手術的作用仍有爭議。COG指南不推薦這種手術,除非兒童有孤立腎、易患雙側腫瘤、馬蹄腎或患有Denys-Drash或Frasier綜合征的嬰兒。而 SIOP 對腫瘤體積較小 (<300 mL)、腫瘤局限于腎的一極或腎中部的邊緣、無術前腫瘤的破裂、周圍器官無浸潤、腎靜脈及腔靜脈內無瘤栓、非多灶性腫瘤、有足夠的腫瘤安全切緣進行切除術、殘余腎臟有望具有相應功能、切除腫瘤后至少保留60%的腎組織且切緣是正常腎組織的單側未合并遺傳綜合征的WT患者可進行保腎手術。
接受單側腎切除術治療的WT患者,高血壓、蛋白尿、腎功能下降甚至腎功能衰竭的發生率增加,對側腎臟連續增大導致孤立腎腎功能喪失、出現原發性畸形、意外損傷或其他疊加腎損傷的風險也增加。
關于化療
化療已被證實對WT的所有階段都是有益的,可以在手術前或手術后進行。適合術前化療的腫瘤包括雙側WT、下腔靜脈瘤栓延伸至肝靜脈水平以上、孤立腎、慢性腎病、合并腫瘤易感綜合征、腫瘤累及鄰近結構例如脾臟、胰腺、結腸或伴有廣泛的肺轉移等等。
單側局限性腫瘤患者,采用長春新堿(每周一次)和放線菌素(每兩周一次)4周的術前化療。對于雙側腫瘤患者,術前化療推薦使用長春新堿+放線菌素,不超過9~12周,部分患者加用多柔比星以加強治療。對于轉移性患者,采用長春新堿、放線菌素聯合阿霉素進行術前化療。
術后化療策略在不同研究組織有所不同。COG推薦對所有WT患者常規使用術后化療,但風險極低的患者除外,例如診斷時小于2歲、I期、預后良好組織類型、瘤重<550g、無淋巴結轉移的患者。SIOP則推薦除I期且病理分型屬于低危的患者外,所有WT患者均應進行術后化療。
COG的研究發現,長春新堿聯合放線霉素在II期和III期患者中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藥物更有效。阿霉素可提高III期及以上分期患者的生存率。IV期患者在三藥方案中加用環磷酰胺未獲益。不同的放療劑量(1000 vs 2000 cGy)對生存率也沒有影響。脈沖強化放線菌素-D(單次注射45g/kg)與長期注射劑量(15g/kg/天,持續5天)一樣有效。在COG 3-4研究中,添加阿霉素對III期患者的生存率有很強的影響。I期患者術后不化療,2年總生存率為100%,但無復發生存率為86%。
SIOP 的研究發現,術前放療無意義。術前化療可降低腫瘤破裂率。對于 I 期患者,17 周的化療與 38 周的治療一樣有效。I 期低危患者術后單藥長春新堿化療,其他分期患者均進行術后聯合化療。I期患者術后化療10周,其他患者術后化療27周。術前化療期間腫瘤進展患者的總生存率低于其他患者,但在無事件生存率無差異。
嬰兒及12kg以下體重兒根據體重計算化療用量,可以減少毒性,但療效不變。放線菌素和蒽環類藥物在放療期間需要減量。接受WT治療的兒童發生第二惡性腫瘤的風險增加,發生率取決于治療強度,包括使用放療和阿霉素,以及可能的遺傳因素。
關于放療
WT是一種高度放射敏感的腫瘤。放療應在術后 10 天內開始。適當的輔助放療可將預后良好組織類型的患兒術后復發率降低至 0-4%。COG已經證明,在 III 期預后良好組織類型的患者中,放療劑量為 10Gy 或 20Gy 沒有生存差異。每次推薦劑量為1.2-1.5Gy,同時進行化療時,每次不應超過1.8Gy。
目前放療的適應癥包括II期、III期、IV期預后不良組織類型的患者、III期和IV期預后良好組織類型患者、轉移性疾病。COG推薦對所有III期患者術后行瘤床放療。SIOP推薦對術前或術中嚴重腫瘤破裂/溢出的中危或高風險組織學腫瘤患者,或肉眼下腹膜殘留,僅行側腹放療。肺放療適用于術后第10周肺轉移灶未完全緩解、高危組織類型或手術證實有活性轉移灶的患者。
無法手術WT的治療
由于影像學檢查有過度分期的風險,因此COG建議應通過手術探查確定是否無法手術。對于肝靜脈上方擴張或體積巨大且手術切除風險較大的腫瘤,應進行術前化療。由于影像學評估的術前診斷的誤診率為5%–10%,化療前要經活檢確診。
如果腫瘤在初始化療后沒有縮小,則需要進行開放性活檢。在極少數情況下,晚期右側腫瘤可能延伸到肝臟,這些患者可能需要整體切除,甚至肝葉切除術。如果橫膈膜已被腫瘤浸潤,也應部分切除。
間變性腎母細胞瘤的治療
除 I 期患者外,所有患者均應接受強化化療和放療。I期患者用長春新堿+放線菌素-D治療18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彌漫性間變性II-IV期患者盡管接受長春新堿+環磷酰胺+放線菌素-D+依托泊苷治療24周,結果也不滿意。應嘗試卡鉑等藥物。
雙側腎母細胞瘤的治療
5%-10%的患者為雙側WT,表現為同步或異時性雙側腫瘤。在COG研究中,大約4~6%的患兒出現同步雙側腫瘤。男女比例為1:2,年齡多小于2歲。與單側疾病相比,雙側WT患者泌尿生殖系統異常(16%)和半身肥大(5.4%)的頻率更高。
以往雙側WT治療不規范,存在長期化療和手術治療不一致的情況。目前,COG開發和改進了保留腎單位的方法以保留腎功能,試圖保留腎臟組織,以盡量減少晚期腎衰竭的風險。
由于其他小兒腎腫瘤極少發生于雙側,因此,可不用活檢而直接開始新輔助化療。術前的強化治療可以改善腫瘤反應,利于雙側腎單位保留手術。術前化療后無論腫瘤狀態如何,都應在 12 周的時間范圍內進行手術切除。如果在治療最初 6 周后體積減少小于 50%,并且雙側保腎手術仍然不可行,可更換為卡鉑/依托泊苷方案化療2周期。
對發生于腎兩極的小腫瘤,可進行雙側腎部分切除術或楔形切除術,前提是能獲得陰性切緣并且三分之二的腎實質可以保留,既能治愈腫瘤,又保留足夠的腎實質。如果一側腫瘤較大,對側腫瘤較小,則廣泛受累的一側行根治性腎切除術,另一側行腎部分切除術。
雙側WT盡量避免放療,而是通過聯合較強的化療改善預后。因為放療可導致放射性腎炎和腎小球硬化癥。一項長期評估雙側WT患者的腎功能發現,34.6%的患者出現腎功能紊亂,伴尿素和肌酐水平升高。
雙側腎母細胞瘤的腎移植
雙側WT 患者可能需要雙側腎切除術,或因藥物治療并發癥而需要血液透析。對于最終發展為腎病和終末期腎病的患者,可能需要腎移植。鑒于慢性小兒透析相關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對于無復發證據的終末期腎病WT患者,應盡早考慮腎移植。
預后
WT的預后是所有兒童實體瘤中最好的。I期和II期患者的生存率為95%,III期患者的生存率為75~80%,IV期患者的生存率為65~75%。只有 15% 的預后良好組織類型的患者會復發,而間變型WT預后不良,容易出現化療耐藥,復發率達 50%。最常見的復發部位是肺、胸膜、腫瘤床和肝臟。與肺轉移患者相比,肝臟受累患者的預后較差。
新的預后因子已越來越多被發現,例如某些染色體異常包括1q獲得、1p/16q雜合子丟失等等,已被證實與預后相關,將來有可能應用于精準分層,指導臨床治療。由于多學科治療的應用,大多數WT患者預后良好。進一步研究在更準確的風險分層策略下使用化療和放療,有利于減少治療相關副作用,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作者簡介
– 甄子俊教授 –
-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兒童腫瘤科主任醫師,主診教授,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
-
廣東省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廣東省臨床醫學學會小兒血液腫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
廣東省抗癌協會神經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兼小兒腦瘤學組副組長
-
廣東省醫療行業協會血液病管理分會常務委員
-
廣東省抗癌協會靶向與個體化治療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小兒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兒童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
-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腫瘤學組委員
-
香港大學瑪麗醫院訪問學者
-
美國南加州大學附屬洛杉磯兒童醫院訪問學者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