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CT檢查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影像學檢查項目,當我們被通知明天要進行增強CT檢查的時候,時常也會同時被告知在檢查前一天晚上的八點以后就不要再吃東西、別再喝水了。其實,說起這個檢查前禁食水的規定,那還真的有些值得再斟酌之處。
說起增強CT檢查,其實主要就是使用具有增強作用的碘對比劑,也叫造影劑來更加清晰的顯示普通CT成像上的不足,如此達到提高診斷準確性,有助于鑒別診斷的目的。隨著放射學的發展,增強CT等造影技術在臨床上的使用也逐漸增多,與之相對應的是,造影劑所致的各種損害也逐漸的增多,造影劑成為僅次于氨基甙類抗生素導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病因中的居第二位,其發生率約為10%左右,臨床上對于這樣的損傷又稱為造影劑腎病(CIN)。
說起造影劑的主要成分主要還是碘,目前臨床上使用的造影劑的滲透壓一般為血漿滲透壓的3到8倍。既使是幾種少見的非離子型造影劑,被稱為是低滲性造影劑,其滲透壓依舊高于血漿滲透壓,這里所說的“低滲”只是較之于“高滲”而言罷了。正是因為這樣的高滲造影劑進入到體內以后,到達腎臟產生高滲透作用,可使腎小管上皮細胞脫水、受損,再導致血管收縮進一步減少腎臟的血液供應,使得這種缺血性反應進一步的加重。
造影劑會對腎臟產生毒性反應,直接改變腎臟的血流動力學、直接產生腎毒性、發生腎缺血及過敏反應等。應該說造影劑腎病的發生機制很復雜,并且可能為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最可能的機制就是腎小管缺血和直接腎小管毒性的綜合作用,以血管收縮的缺血性反應為主。
除了造影劑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可以產生腎毒性反應以外,其他多種途徑的造影劑使用也可以造成這樣的損害,包括動脈造影、排泄性尿路造影、膽管造影以及口服膽囊造影等也均可以發生。
說起造影劑腎病的發生,除了與造影劑的類型、用量、頻次等因素有關以外。還與患者原有疾病,如腎臟疾病、糖尿病腎損害、血容量降低、持續低血壓、糖尿病、腎毒性藥物聯合使用、高齡和高血壓等因素也直接相關。其實還有一個主要的關系時常容易被我們忽視,甚至是人為的“善意”原因所造成,那就是“脫水”。
比如,為了使顯影更加清晰,尿路造影前的病人常需禁水12小時,膽道造影前常需服用瀉藥,清潔灌腸及限制水分攝入,更多的則是在實施增強CT檢查之前需要患者禁食水12小時以上,這些要求其實都可以造成人體內的脫水發生,這樣的脫水自然使得腎臟的血流量就進一步的減少,導致機體被處于高滲狀態。這樣的高滲狀態再結合進一步的高滲性造影劑的腎臟損害簡直就是火上澆油的作用。
這樣說來,我們就是要探討一下,為什么實施增強CT檢查之前需要患者禁食水12小時以上,其實,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應對造影劑過敏的問題。在臨床上發生造影劑過敏的時候,部分患者會發生惡心、嘔吐等反應,此時患者如果沒有禁食水,胃內容物就會因為嘔吐而導致誤吸的發生,除了肺內感染等情況發生以外,嚴重的時候會因為嘔吐、誤吸而導致窒息甚至于危及患者的生命。
如此說來,禁食水貌似還有些道理。然而,待我們仔細分析下來,這樣的造影劑危害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眾所周知,人體的胃部在排空普通食物的時候,其時間一般不超過4-6小時,而胃部排空水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鐘。
這樣說來,既使是從安全的角度出發,患者在實施增強CT檢查之前禁食12小時以上是可行的,但是禁水那么長的時間就顯然沒有必要了。從生理學的角度上出發,檢查前2小時禁水也是足夠足夠了。這也是符合“充分水化”措施是預防造影劑腎病的重要措施和診療原則。
在患者檢查前后,給予足夠水分,可以減輕造影劑的高滲,加速造影劑從體內排泄,降低腎血管的收縮,減少造影劑在腎臟中的停留時間,改善腎小球中尿酸流量,減少管型的形成,發揮神經、激素的有益效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于我們還要鼓勵患者在檢查前后多飲水,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給予病人靜滴生理鹽水或者其他堿性溶液,這也是最大限度預防造影劑腎病的主要措施。
聽了我的這些說法,在實施增強CT等檢查之前禁食水這個事,你是否要再斟酌一下?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