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如果有機會去上海科技館參觀,可以順便去看看旁邊的小池塘,在網上也可以搜得到。
以前,這里是一片農田,一條灌渠穿流而過,將附近張家浜里的河水引入灌溉。2000年,科技館建設,要建一個停車場。
施工方從灌渠駁岸邊挖走了大量土方,于是水溝變成了池塘,后來在其周邊栽上了樹木,目的只是遮遮羞,別讓人看見這個不規則的大水坑。
然后,它就被人遺忘了。未料,正是人們的“遺忘”,給了大自然以“休養生息”的機會。
當年的水坑,逐漸成了棲息著諸多野生物種的“生命池塘”。
據生態專家調查:在這片三四千平方米的濕地里,可以看到烏桕、旱柳、香樟等樹木,已成氣候。
小池塘里更是生機盎然,池塘邊蘆葦叢生,黑水雞在悠游,小青蛙在蹦跳,池塘里還有食蚊魚、鯽魚等。包括一些原以為已在上海滅絕了的野生物種。
生物,具有自我修復能力
專家們研究后得出一個有意思的結論:我們現在天天在講要恢復生物的多樣性!那么,恢復生物多樣性最好措施是什么:就是人類少干預!
為什么?因為人類總是認為自己無所不能!其實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自然界本身,就充滿智慧及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自然生態小環境也給了筆者很多思考:人類在維護健康,修復疾病傷損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真的無所不能嗎?顯然是錯誤的、或者說狂妄的!
其實,“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
盡少創傷性治療癌癥
《黃帝內經》主張“正氣”為主。人有著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
數十年的臨床經驗告訴筆者,有時,呵護病人的健康,包括促使癌癥患者更好康復,最好的措施也許是適當、適度加以干預,并督促他們遵循生活規律!
而不是積極、過分地干預——表現為不斷拼命地進行創傷性治療!這樣結果往往會更加糟糕。
肝癌術后,需要介入嗎
僅以肝癌為例,臨床肝癌死亡率很高。本人所經歷的,有不少肝癌患者手術后,是因為懷疑有可疑的殘存病灶;或是多發性肝硬化結節,懷疑有發展成癌癥可能;或僅僅因為是規范治療需要。
故一個半月、兩個月一次地進行介入,一次又一次,似無休止,一年、一年半以后撒手人寰!太多太多了。多數患者是這樣“英勇就醫”的!但當真需要反復介入嗎?完全不見得!
肝,需要自然恢復
筆者曾有位患者,自己是外科大夫,肝癌術后復發了,AFP指標持續很高,一度高達200~300。
他由于生病后參與當地癌癥康復組織,接觸了太多的癌癥患者,看多了,對過去常規的那一套開始持懷疑態度。
明確轉移后,堅信我的理念,不過分干預,只是嚴密觀察追蹤,排斥了介入靶向等治療,僅用中醫藥調整,配合必要的生活方式調整。
一兩年后,指標穩定下降,后來停留在2~5上下(當地正常值是20)。現10年多,肝硬化明顯改善,連湯藥也不需要了,恢復的很好。
須知,肝的治療,既需要藥物,又只能藥物越少越好!希望能夠促使肝本身自然恢復。
因為肝癌患者都有慢肝史,肝質地本身就很差;人為的去干預它,看上去能夠解決一些當下問題,但可能帶來的問題更多,造成的后續損傷更大!
無為而無不為
因此,臨床上有很多肝癌患者七、八年下來,告訴我一句話:我已經逃脫了幾十次的介入。現在活得越來越好,肝的質地都明顯地改善了!這就是信奉自然基本規律——“無為而無不為”的善果。
人自身有康復及修復能力!有的時候,人類放放手,也許事情就會更好!這也應該是至理名言!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