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欽元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畢業于浙江醫科大學,畢業后留校從事醫學教育工作。90年代初他去往美國從事生物醫學、癌癥相關的研究工作,一干就是幾十年,“癌癥專家”的稱號也是由此而來。退休后返回國內從事教育行業,在大學擔任英語教師。
本以為會在國內安穩的度過余生,一切卻在2017年發生了變化……
圖源網絡
一、72歲腫瘤專家患癌,抗癌一年遺憾離世
1、連續咳嗽竟是癌癥“信號”
2017年上半年,樓欽元身上出現了異常的咳嗽癥狀,開始時在用力咳嗽后會感覺嗓子很清爽。但隨著時間的發展,他發現無論多用力的咳嗽,都無法緩解嗓子的不適,一直有明顯的干癢感。
連續咳嗽了幾個月,身邊的人都催促他趕緊去醫院進行檢查。但他自己覺得問題不大,因為身體除了咳嗽外沒有其他的癥狀。在這期間,他還加大了運動強度,想要以此來治療咳嗽。
2、做兩次CT才意識到可能得了癌
時間很快來到了9月,他被一位醫生朋友“拖”去進行了CT檢查,檢查發現左肺存在少量積液、右肺有炎癥性改變,在進行抗生素治療后癥狀有所緩解,但咳嗽依舊存在。
10月,二次去醫院進行CT檢查時發現肺部的陰影以及積液都變大了,且腫瘤標志物指標也異常升高了。此時他才意識到,自己多半是患癌了,身上的咳嗽癥狀原來是肺癌所致。
3、赴美治療,確診非小細胞腺癌
兒子在得知此事后,讓他立刻動身前往美國進行治療。在美國,他被確診為非小細胞肺癌,且存在RET變異,在所有肺癌患者中占比僅有1~2%。
4、接受K劑免疫療法,病情卻急轉直下
2017年11月,他在美國當地接受了K劑免疫療法,前后2個多月時間共進行了3次治療。每次治療都是當下效果很好,但很快不適感又會卷土重來。
治療后他的身體出現了肺炎、胸悶氣急等癥狀,整個人變得極度虛弱。醫生決定停止K劑治療,并告知如若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案,預期壽命預計只有3個月時間。
5、多次申請加入新藥試驗被拒
2018年1月,他申請加入的精準靶向藥物的臨床治療把他拒之門外,希望之火再次被熄滅了。
6、腫瘤一再縮小,卻不幸對新藥產生耐藥
本以為只能就此等死,3月份又迎來了新的轉機,他加入了另一種靶向藥物的臨床試驗。開始服藥后病情得到了明顯緩解,體內的癌細胞也在逐漸減少,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令所有人沒想到的是,2018年10月樓欽元體內的腫瘤突然變大了。次年1月體內的病灶更是增大了一倍多,他的身體對于靶向藥物產生了耐藥性,不得已只能退出臨床試驗。
最終,樓欽元于2019年2月15日在美國病逝。患病期間他寫下了2.5萬字的抗癌日記,想要以此分享給需要的人作為參考。
二、腫瘤專家的2個后悔,值得每個人引以為戒
患癌后,樓欽元對自己的過往史進行了反思,希望以自己的經驗來警醒他人,不要再犯一樣的錯誤。
- 后悔忽視肺癌早期癥狀
在身體出現咳嗽癥狀時他沒有太當回事,如果在癥狀初現時就及時就醫的話,病情也可能不會發展至此。
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特色醫學中心主治醫師白帆表示,咳嗽是肺癌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多表現為刺激性劇烈干咳。除了咳嗽外,換著還會有咳痰、呼吸受阻、不明原因的疲乏以及體重減輕等癥狀。
- 后悔對自己的身體盲目自信
樓欽元對自己的身體狀態一向很自信,因為多年來他一直堅持鍛煉、不吸煙不飲酒,完全沒有將自己和肺癌聯系起來。實際上,誘發肺癌的原因不僅僅只有吸煙。
白帆醫生提醒,肺癌的發生與職業暴露、空氣污染、電離輻射、飲食以及遺傳等因素相關,即便是長期生活習慣健康,也有患癌的風險。
三、醫生給6種“肺癌高危人群”畫了個像,看看你是不是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潘戰和提醒,肺癌的發生存在一定的“青睞”人群,這幾類人尤其需要警惕。
1、從事某些職業
長期需要接觸石棉、氡、鈹等物質的人群,罹患肺癌的風險會更高一些。
2、生活在空氣污染的地方
在工業化城市、發達城市的人群,由于空氣質量較差,會導致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群發生肺癌的風險增加。除了環境污染外,室內污染也是誘發肺癌發生的重要之一,如吸煙導致的空氣污染、廚房油煙以及煤煙污染等。
3、長期吸煙者
吸煙是導致肺癌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論是一手煙還是二手煙,均會增加患病風險。
4、40歲以上中老年人
癌癥的發生與年齡有直接關系,中老年人由于接觸致癌物的時間較長,罹患癌癥的風險也更高。
5、有慢性肺病史
慢性阻塞性肺病、彌漫型肺纖維化病史的人群,罹患肺癌的風險也會提高。
6、有惡性腫瘤或肺癌家族史
肺癌的發生存在一定的遺傳傾向,家族內直系親屬有病史的人群,患癌風險也會比普通人要高。
想要預防肺癌發生,日常要注意遠離一些受污染的環境,同時注意不要吸煙。當然,定期檢查也非常重要,定期體檢可幫助及時發現身體存在的異常,盡早做出干預。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