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制劑)在惡性腫瘤免疫治療(免疫治療)中的應用已經取得了明顯的療效,也在惡性腫瘤治療中奠定了明確的地位和作用。其憑借著廣譜、低毒、療效持久的特性,免疫治療已經對腫瘤的臨床治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知道是什么時候開始,免疫治療也仿佛成了惡性腫瘤治療中的剛需,逐漸占據了腫瘤治療的C位,尤其是在2018年6月以后,中國正式步入免疫治療元年,這種影響力則顯得更加明顯,人們對免疫治療的認識也開始逐步加深。
對于免疫治療觀念的更新,也推動了其作用機制了解和診療模式的改變,免疫治療的模式有別于放化療等傳統的抗腫瘤治療模式。同時,免疫治療進展的更新,在有的時候真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包括臨床醫務人員在內的很多人對于免疫制劑、免疫治療都會存在著很多認知上的不足,甚至是存在一些診療上的“誤區”,其中之一就是免疫治療過程中是否可以與激素同時使用的問題。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一下免疫制劑、免疫治療與激素對免疫系統的作用和影響。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具有識別并清除體內腫瘤細胞的功能。如果我們把免疫細胞比作“警察”,那么這些腫瘤細胞就是“歹徒”,機體內的正常細胞可以憑借自身生成的“好人卡(PD-L1配體)”,依賴著“警察”身上攜帶的“讀卡識別器(PD-1受體)”進些“好人”身份識別,識別后就可以放行實施正常的生理活動。而狡猾的腫瘤細胞看到這樣的情況后,他也開始自己制造“好人卡”,從而躲避了“警察”的身份驗證和把關、檢查,這就是所謂的免疫逃逸過程。當前,主流的免疫治療就是讓“好人卡”與“卡片識別機器”失靈,徹底打破這種“歹徒”依賴偽造的“好人卡”蒙混過關的局面,從而讓“警察”對“歹徒”實施再識別,召喚機體中的免疫大軍進行腫瘤細胞的免疫清除。
在上述的過程中,糖皮質激素可以誘導T細胞的凋亡、抑制T細胞的增殖、活化,增加了上述卡片識別機器的表達等多種機制,從而抑制機體內的免疫反應。如此看來,一個是免疫系統的增強功能,一個是免疫系統的抑制功能。這就如同一腳踩著油門,一腳又踩著剎車,理論上是不應該共同使用的。這樣的觀點,在免疫制劑早期的研究中也是這樣認為的,尤其是在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療療效研究中,使用潑尼松的劑量超過10mg的患者,相比于未使用或者使用激素劑量較低的患者來說,其療效明顯表現的較差。此外,無論是疾病客的觀緩解率,還是生存期也均有著明顯的差異。
然而,將使用激素的原因進行一個綜合分析之后發現,對于那些具有著特殊情況,如腦轉移患者使用激素減輕腦水腫,骨轉移患者使用激素止痛治療,惡病質的患者使用激素改善食欲等情況時,使用激素的患者其免疫治療的療效更差;而部分患者在因為其非腫瘤因素而使用激素時,如治療期間出現造影劑過敏,患者自身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化療前預處理等情況下使用激素時,即便其激素的使用劑量大于10mg以上時,其臨床使用并不會影響免疫制劑、免疫治療的療效。與之同時,當治療中出現免疫治療相關性皮疹、心肌炎等臟器損傷時,激素又會成為主要的治療手段和治療藥物。
面對著這樣的結果,你是不是有些無所適從,還是覺得免疫制劑與激素之間儼然是現代版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呢?其實,在我們看來,這其中是不是可以認為,在使用免疫治療、激素治療的患者中,其出現了更多的直接影響預后,或者說是含有了更多預后較差因素需要干預的呢?這原本就與激素的使用沒有太大的關系。
因此,在針對免疫治療期間要不要使用激素這個問題上,我們還是需要區別對待,在排除特殊情況之下,合理、必要、適量的使用激素其實是不會影響免疫治療療效。一句話,畢竟是一種需要,有需要就是合理的。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