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榮登Nature Medicine!阿得貝利單抗新輔助治療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鱗癌試驗(NATION-1907研究)成果發布

    前言

    近年來,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治療在多種晚期實體瘤中獲得積極的治療效果,并逐漸從晚期向圍術期治療階段應用。然而針對食管鱗癌進行新輔助免疫單藥治療的安全性與獲益情況尚未見報道,同時缺乏明確有效的生物標志物用于預示食管鱗癌免疫治療的療效。在今年2月28日,我國自主研發的PD-L1抑制劑阿得貝利單抗正式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用于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潛精研思,不斷求索,阿得貝利單抗在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鱗癌(ESCC)治療中同樣取得矚目成就。

    2023年7月25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譚黎杰教授、尹俊教授團隊聯合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共同開展的阿得貝利單抗單藥用于新輔助治療局部晚期可切除食管鱗癌的1b期試驗(NAITON-1907研究),發表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子刊《Nature Medicine》(IF=82.9)1。研究結果顯示,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接受阿得貝利單抗單藥兩周期新輔助治療序貫手術,安全性良好,無3級及以上不良反應。主要病理緩解(MPR)率為24%,病理完全緩解(pCR)率為8%,2年總生存(OS)率為92%,2年無復發生存(RFS)率達100%。本研究為阿得貝利單抗單藥新輔助治療可切除ESCC患者提供了依據。

    NAITON-1907研究在線發表于Nature Medicine

    專家簡介

    – 譚黎杰教授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主任

    食管外科主任、食管癌中心主任

    主任醫師 博士研究生導師

    • 美國外科醫師協會 會員(FACS)

    • 美國胸外科學會 會員(AATS Member)

    • 中華醫學會胸心血管外科分會食管疾病學組 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 常委

    • 中國醫師協會外科醫師分會食管外科專家委員會 委員

    • 中國醫師協會內鏡醫師分會 理事

    • 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胸外科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 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胸外科分會 常委

    •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與促進會胸外科分會 常委

    • 中國食管疾病學會(CSDE) 常委

    • CSCO食管癌專家委員會 委員

    • CSCO胸腺腫瘤專家委員會 常委

    • 中華消化外科“菁英會”食管外科組 組長

    • 上海醫學會胸外科分會 常委

    • 上海市抗癌協會胸部腫瘤分會微創學組 組長

    • 上海市醫學會腫瘤專業分會胸部腫瘤學組 委員

    • 上海市中西醫結合學會胸外科分會 常委

    – 尹俊教授 –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食管亞專科主任,

    復旦大學研究員 (正高級)、博士研究生導師

    • 德國洪堡大學 Charité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最高成績 “Summa Cum Laude”),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博士后,曾在德國柏林洪堡大學附屬 Charité醫院、柏林心臟中心以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附屬 St. Michael’s醫院接受多年胸心外科及危重癥醫學培訓。2018 年作為院級關鍵崗位人才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引進。

    • 國際食管疾病學會 (ISDE) 委員

    • 世界肺癌協會 (IASLC) 委員

    •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 ( CSCO) 委員

    • 國際食管疾病學會中國分會 (CSDE) 青年委員

    • 中國抗癌協會食管癌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 上海市醫師協會胸外科醫師分會食管工作組副組長

    • 歐洲微循環學會 SERVIER 獎 (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一人)

    • 首屆“人民好醫生·金山茶花計劃”優秀典范獎

    • 江蘇省“特聘醫學專家”、江蘇省“雙創團隊”成員、教育部“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

    • 江蘇省 333 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培養工程“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江蘇省“衛生拔尖人才”, 江蘇省“境外世界名校博士集聚計劃”

    • 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層次人才培養計劃”, 江蘇省醫學科技獎三等獎 (第一完成人)

    •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3項,青年基金 1 項, 中德國際合作項目 1 項

    • 主持江蘇省社會發展重大項目及其他省部級項目十余項, 主持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臨床研究項目 2 項

    • 主要研究方向:食管癌的微創外科治療及免疫治療

    • 論文發表:目前已經發表了 SCI 收錄研究論文近 70 篇,影響因子超過 300 分,其中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SCI 論文影響因子超過 170 分。研究成果多次在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Circulation Research, JAMA Surgery, PNAS, AJRCCM, Annals of Oncology 等國際權威學術雜志刊登

    研究背景

    新輔助免疫治療已經在多個實體瘤中證實可行且有效。新輔助免疫治療通過在術前激活腫瘤浸潤T淋巴細胞,使其克隆擴增,達到對微轉移灶的監測和清除,降低術后遠處復發。免疫治療已經在晚期ESCC一線和二線治療中取得顯著療效,但仍未獲批局晚期可手術ESCC適應癥。局部晚期ESCC的治療需求未得到滿足,新的治療策略仍待探索。

    本研究是一項單臂、前瞻性、1b期試驗(NATION-1907研究),首次探索抗PD-L1單克隆抗體阿得貝利單抗新輔助治療可切除ESCC的安全性和初步療效,并探索敏感/耐藥機制、療效預測的生物標志物、治療期間腫瘤微環境的變化,為選擇最適合免疫治療人群的個性化治療提供堅實證據。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一項單臂、前瞻性、1b 期試驗。納入cT2-4aN0-2M0(AJCC 第8版)可切除食管鱗癌患者。患者接受兩個周期的阿得貝利單抗治療,每3周第一天靜脈滴注,20mg/kg,3周為一個周期。兩個周期治療后行手術切除。收集腫瘤組織和外周血進行全外顯子組測序(WES)、bulk RNA測序(RNA-seq)、T細胞受體測序(TCR-seq),并與病理緩解進行相關性分析。研究主要終點是安全性、可行性,次要終點包括pCR、OS、RFS、R0 切除率,探索性終點包括腫瘤緩解與PD-L1狀態、TME、基因表達相關性(圖1)。

    圖1.研究設計

    研究結果

    1

    阿得貝利單抗治療局部晚期ESCC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2019年12月26日至2020年8月29日期間,共有30例患者入組并接受研究藥物治療。2例患者撤回知情,3例患者因COVID-19大流行未完成方案治療,最終25例患者完成2周期新輔助治療并行手術切除,未出現手術延遲(圖2)。

    圖2. 患者入組及治療情況

    研究未出現新的安全性信號,無3級或以上不良反應。14例患者(56%, 14/25)發生治療相關的不良反應(TRAEs),多數都是輕度的,CTCAE 1級。常見的TRAEs包括厭食(8例,32%)、乏力(4例,16%)、血小板減少(3例,12%)、惡心(3例,12%)、嘔吐(2例,8%)、貧血(1例,4%)(圖3)。未出現治療相關的手術延遲或術后30天/90天內的死亡。阿得貝利單抗末次用藥與手術的中位間隔時長為26天(范圍:22-55天)。23例患者實現R0切除,2例患者未實現R0切除。

    圖3. 本研究與新輔助化療/放化療歷史對照研究AE發生情況比較

    2

    阿得貝利單抗治療局部晚期ESCC顯示出較好的腫瘤緩解

    術后病理評估顯示,11例緩解良好,其中6例(24%)MPR(腫瘤細胞殘留≤10%),2例(8%)pCR(無腫瘤細胞殘留),5例pPR(腫瘤細胞殘留10%~33%)。14例緩解較差,病理結果為pNR(腫瘤細胞殘留>33%)(圖2,圖4)。13例(52%)較治療前實現腫瘤降期。

    圖4. 病理緩解情況

    3

    阿得貝利單抗治療局部晚期ESCC具有生存獲益

    25例患者經手術切除后,12例未行治療,13例行術后輔助治療,治療方案包括化療、放化療、免疫治療。截至研究cut-off日期(2022年8月15日),中位隨訪時長27個月 (范圍:24–31個月),2年OS率為92%(95%CI 82%-100%),2年RFS率達100%。術后行輔助治療與未行輔助治療的人群OS無明顯差異(圖5)。反應良好人群2年OS率略長于反應差人群(100% vs 86%,P = 0.2)。

    圖5. 患者新輔助治療、輔助治療及后續隨訪情況(n=25)

    將本研究的OS、RFS與新輔助化療/放化療歷史對照研究(CMISG1701研究2)進行事后比較分析。經逆概率加權校正后,本研究2年RFS率為100%,較nCRT組61%有統計學顯著提升(HR 0.04,95%CI 0.01-0.33;P=0.002),較nCT組63%同樣有統計學顯著改善(HR 0.05,95% CI 0.01-0.37;P=0.003)。同樣,經加權校正后本研究2年OS率為94%,較nCRT組69%有統計學顯著改善(HR 0.17,95% CI 0.04-0.76;P= 0.021),較nCT組67%同樣有統計學顯著改善(HR 0.13,95% CI 0.03-0.59;P= 0.008)(圖6)。

    圖6. 本研究與歷史對照nCT或nCRT患者RFS、OS的KM曲線比較

    4

    探索療效預測的生物標志物、治療期間腫瘤微環境的變化與病理退縮的相關性

    (1)反應良好人群在基線時呈現免疫富集的腫瘤微環境表型,反應差的人群多呈現成纖維細胞富集型

    根據免疫細胞和基質細胞的獨特組成以及腫瘤信號通路活性特點,將所有患者分為三種腫瘤微環境亞型:(1)免疫富集亞型(IE),富含腫瘤浸潤淋巴細胞(TILs),高活性IFN-γ、IFN-α信號通路激活、高TMB;(2)腫瘤增殖亞型(TP),TILs極少,E2F靶點、MYC靶點、DNA修復和mTORC1通路顯著激活;(3)成纖維細胞富集亞型(FE),TILs很少,成纖維細胞比例高,EMT、KRAS、TGF-β信號轉導活性高。基線時,免疫富集亞型的腫瘤比非免疫富集亞型表現出更顯著的病理緩解,提示IE亞型與病理緩解相關(圖7)。

    圖7. 應答患者呈現為免疫富集的TME表型

    (2)腫瘤內T細胞克隆動態變化可用于識別反應良好人群

    為了評估腫瘤內T細胞和外周T細胞對新輔助PD-L1的動態應答,收集外周血和腫瘤組織進行TCR-β測序。與反應較差的人群相比,反應良好人群的腫瘤內TCR多樣性顯著增加,且與術后病理退縮呈正相關。在反應良好的人群中,預先存在的腫瘤T細胞(ITCs)克隆型的比例明顯更高,伴隨腫瘤反應T細胞相關信號的高表達,提示在反應良好的人群中,預先存在的ITCs可能是腫瘤效應性T細胞,經PD-L1新輔助免疫治療后誘導出顯著的克隆擴增(圖8)。

    圖8. 預先存在的T細胞對阿得貝利單抗應答的作用機制

    研究結論

    免疫單藥阿得貝利單抗新輔助治療局部晚期可切除ESCC顯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治療反應良好的人群在基線時呈現免疫富集的腫瘤微環境表型,而治療反應差的人群多呈現成纖維細胞富集型。腫瘤內T細胞克隆動態變化可用于識別治療反應良好的人群。本研究為阿得貝利單抗單藥新輔助治療可切除ESCC患者提供了依據。

    關于阿得貝利單抗

    本研究使用的試驗藥物阿得貝利單抗是恒瑞醫藥自主研發的全新一代PD-L1抑制劑,已獲批用于聯合卡鉑和依托泊苷一線治療廣泛期小細胞肺癌(ES-SCLC)。

    相較已經上市的PD-L1抑制劑,阿得貝利單抗具有其獨特的優勢。一方面,阿得貝利選擇了與FcγR結合能力較弱的IgG4抗體類型。IgG4型抗體本身無補體依賴的細胞毒性作用(CDC),同時阿得貝利單抗進一步通過Fc段234A/235A定點突變改造,進一步降低了和免疫效應細胞表面FcγR結合的能力,從而消除了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性作用(ADCC)、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吞噬作用(ADCP),同時也降低了抗體依賴性細胞因子釋放(ADCR)效應,抗體功能更加純凈。此外,其Fab段采用S228P突變改造,避免lgG4抗體的Fab臂交換,抗體更加穩定。


    另一方面,從分子結構角度看,阿得貝利單抗具有獨特的與PD-L1的結合表位,其結合的角度更加居中,結合區域與結合面積更接近天然配體PD-1。同時阿得貝利單抗與PD-L1結合的解離常數Kd值僅為0.27×10-10nmol/L,親和力相較于已上市的PD-L1抗體更強。臨床前研究提示阿得貝利單抗刺激T細胞釋放IFN-γ的EC50值更低,激活DC細胞和T細胞能力更強,具有良好的抗瘤活性。


    圖9 阿得貝利單抗藥理特性及作用機制


    阿得貝利單抗全新的結構修飾與優化使其成為免疫治療時代中療效出色、安全性高的全新一代選擇。期待未來在更多腫瘤治療領域取得重要突破。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