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中,筆者注意到要治好人的病,首先要了解他是怎么樣的人,這也是中醫學傳統。
然而,“怎樣的人”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也沒有其鮮明的生物學特征,只能從個性、心理、行為、舉止及應對方式等多方面著手。
“知道患者是怎樣的人,比知道他生了什么病更重要!”這也成為筆者臨床的座右銘。
1998年的時候,筆者診療了一位特殊患者,醫患交往過程中使得我收獲頗多,以此形成了清晰的臨床治療思路與方法。
從“死神”手里,奪回生機
這位患者叫水谷照彥,得了晚期胰腺癌伴胃轉移,胃內還有原發性腺癌病灶,被日本當地的幾位醫生都直截了當地判為沒治療價值了,一致認定,只剩3個月壽限。
但他自我癥狀感覺不明顯,于心不甘。當時他有親屬在北京中醫藥大學讀書,建議他來中國試一試,并向他推薦了我。
初見水谷照彥先生時,他60多歲,一臉陰沉、嚴肅、不茍言笑,整個診療過程只是一問一答,沒有多余的一句話。
我看檢查報告,胃鏡提示有2個病灶:
一個是原發灶;一個是外壁頂上來的,可能和胃壁外的胰頭腫塊有關。活檢提示后一個病灶是胰腺癌來源的。
細細詢問下,他從不抽煙、不喝酒、沒有暴飲暴食史,也從無胃痛病史。唯一的特點是他性格特別沉悶,言語相當理性。
當時我已有數十例胰腺癌康復的治療經驗,于是好言相勸,提醒他短期內(半年內)別太注意指標。因為經驗告訴我指標短期內只會上升,建議他隔三岔五找我會診一下。
他應允了,幾乎每三周從大阪飛上海一次。
3~4次后,CA19-9的指標還在上升,升到4000多,他依然3周一次來就診。直到后來指標不再上升,再到后來指標逐漸下降。
做的b超和胃鏡報告,胰腺腫塊沒長大,胃鏡照片比較起來,原發胃癌灶消失,轉移灶也變平坦。
看著這些檢查結果,筆者也頗興奮,說了句很有技巧的話:“社長,你安全了…”
沒想到此話一出,素來不茍言笑、嚴肅寡言的他,居然痛哭了起來。后輕聲且謙卑地說:“抱歉抱歉,我失態了。”
通過翻譯,他告訴我:這些天,他天天在算日子,日本醫生告訴他只有3個月壽限,而4個多月后的140天,中國醫生卻告訴他安全了。
壓力,是很大的致病源
此后,類似的案例筆者遇到了很多,于是在2004年前后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提出難以排遣的壓力等也常是許多癌(尤其是胰腺、乳腺、卵巢等與內分泌密切相關的癌)的觸發因素,因為臨床很常見。
腫瘤敘事,復原真相
對臨床醫生來說,像上述這些寫出來的腫瘤敘事,不僅僅是增加人文色彩,拉近醫患關系,令醫學變得可親、可愛且有溫度、厚度,還能幫助醫學更好地“復原真相”。
換個角度,中醫臨床沒法了解、或不關注患者及其癌瘤等的基因靶點、分子式等生物學特征,但卻特別注重了解患者作為完整的人,他的生活方式、喜怒哀樂、情感特點、生活經歷等。
了解這些,對于完整地把握患者作為人的具體特征至關重要!對于整個診斷、治療和康復指導都很有價值!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