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癌癥##深圳頭條##腫瘤##免疫##腫瘤防治科普##減肥##減肥也要健康吃#@腫瘤科潘文俊
本文作者:溫南英,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規培醫生
洪國岱,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防疫期間,不管是暫時按下暫停鍵,還是處于居家隔離的那段日子里,我們的生活都發生了改變。從“管住嘴、邁開腿”轉變成為了“管不住嘴,也邁不開腿”,如此這般,誰的身上不長上幾斤肉肉?現如今,又到了露胳膊露腿的季節,為了美美地出門,不少人都立起了減肥的flag。
控制體重、追求苗條身材在任何時候都是社會的主流話題,實在是抵擋不住誘惑。減肥的人最開心的莫過于體重秤上走下坡路的數字了,但在這段漫長的等待中也深刻地認識到減個幾斤卻也絕非易事。然而有那么些人不怎么努力減肥,甚至不想變瘦,體重卻蹭蹭蹭往下掉……
體重,常被我們用來反映人體營養狀況和肌肉發育程度的評價指標。他會受到年齡、性別、季節、生活條件、體育鍛煉、疾病及其狀態等影響,而且其變動較大。同一天內,不同時候的體重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晨起最輕,午飯后最重,睡前體重開始下降,一天內體重可波動2-3斤也很正常。在臨床上,有意義的體重下降是體重在6~12個月內相比平常體重下降約5%以上。
在這個追求苗條的主流時代,“胖了”或許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時常感嘆到自己前段時間不節制的生活。相反地,“瘦了”則暗自欣喜自己不用鍛煉,怎么吃也依然擁有好身材。實際上,悄悄瘦下來的人真不在少數。一項大型調查研究發現,在4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5%的參與者報告在過去的12個月中,無意中的體重下降了至少5%;從長遠來看,估計65歲及以上的人中約有15%至20%的人在5至10年內會出現無意中的體重減輕。
為什么我們需要重視這些輕松瘦下來的幸運兒呢?其實,這不是羨慕,也不是嫉妒,而是要警惕。在臨床病史采集中,體重也是反應其一般情況的一項,體重變化需要引起醫生們足夠的重視。統計表明,約15%-37%的體重下降是由于惡性腫瘤疾病而發生的,約10%-20%則是胃腸道非惡性腫瘤疾病,約10%-23%是因為精神心理因素所致。而糖尿病、甲亢等內分泌疾病,癡呆、帕金森病等神經系統疾病,HIV感染、結核病等感染性疾病也會引起體重減輕。
在諸多非自愿性體重下降的疾病種,惡性腫瘤是其主要的疾病。腫瘤性疾病引發體重下降的原因很多,主要是腫瘤細胞在發生、發展、轉移過程中需要消耗機體的營養和能量,這種超出機體攝入的營養,已經遠遠的超出正常細胞的供給,供不應求則是自然的,患者體重也就很容易出現下降。此外,生長在食道、胃、腸道等消化系統的腫瘤會直接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的消化、吸收、利用,自然體重也容易受到影響。對于體重突然減輕尤其需要注意患癌的可能性,其中最常見的是肺癌、結直腸癌、胃癌、食管癌、胰腺癌和淋巴瘤等。
當然了,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躺瘦”的,這就需要我們更加謹慎、客觀的進行評價。
首先,要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存在體重減輕。連續、定期的稱體重并實施比較,半年內基礎體重下降≥5%,或者出現明顯的進行性的體重下降,那就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了。
其次,需要排除過度性體重下降,如過度運動、不良進食習慣、不規律飲食、不合理的飲食結構等。
與之同時,還需要觀察自身是否有不適反應或者癥狀,如發熱、咳嗽、咯血、胸痛、腹痛、吞咽困難、大便習慣或性狀改變、鼻出血、皮膚黏膜瘀點瘀斑、淋巴結腫大、異常的體表結節等,出現問題及時就診才是最真。對于那些具有家族腫瘤病史的人員,及時就診就顯得更加具有意義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