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咨詢:
前言:肺癌診療的混亂已經許多年了,其實很多時候,根源在上級醫院,因為基層醫院肯定得按指南辦呀,否則到上面一問,說你亂治,誰也是吃不了兜走,有的你受。但大醫院不一樣,大醫院的大教授那本身就是業內的權威,可信度好,患者崇拜,真有不按指南辦,病人自己都會為這類方案找理由,至少認為教授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聽就是了!當然,之所以我說亂象,更重要的因素一是疾病的復雜性,無法用單一的、面面俱到的規定來指導;二是對疾病的認識有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前些年認為對的,也許多年后就是錯的。用現在的眼光來看之前的,其實也說不上就不對;三是診療上有某些過度,也有其他利益或科研等不同因素加持的可能。但前些天有位微信好友問我,他家屬2014年肺癌,是多原發癌,手術后吃一直吃吉非替尼到現在,已經8年多了,問能不能停?這真的驚到我了!怎么會有早期肺癌病人吃吉非替尼8年的!
病情介紹:
患者2014年12月因肺多發性結節,在國內某著名醫院做了手術,切除了幾個大的結節,因小結節還存在,在醫生的建議下,從2015年3月開始服用吉非替尼(Gefitinib,伊瑞可,易瑞沙),一直至今仍在服用(一日一片)。近期到該醫院進行復查,CT報告顯示結節大小與2014年相近,醫生認為可以停用Gefitinib了。一般來說,服用Gefitinib6個月會出現耐藥性,對結節控制會無效。服用后能控制結節變大,說明還是有效的。對于我家屬來說,已服用8年,結節大小能得到控制,說明還是有效的。請問一下,這種情況下,還需要繼續服用Gefitinib嗎?若停止服用,結節會變大嗎?謝謝!
病理報告與基因檢測結果:
2014年時,病理分類還是新老交替不久,所以我們看病人的病理有幾點關鍵:1、右下多原發肺癌;2、背段有三處腺泡狀為主,伴乳頭狀與貼壁亞型的浸潤性腺癌,長徑分別是1.5厘米、0.8厘米以及0.7厘米,未侵犯胸膜;3、基底段有另一病灶,長徑0.5厘米,是微浸潤性腺癌;4、淋巴結陰性。
我們來看指南說的肺多原發癌分期是怎樣確定的:
對照多原發癌的肺癌診療指南意見,一是以上多發病灶就是多原發肺癌;二是分期按各自分,那么不管按哪個病灶分都是早期,1A期的;三是次病灶若為純GGO,受限于心肺功能無法全部切除時,是建議6-12個月隨訪一次(并沒有建議吃靶向藥來控制)。
上面是當時基因檢測的結果,有EGFR突變的。
共識是怎么說的呢?原來用于晚期的基因檢測與靶向治療可否用于術后輔助治療呢:
共識中說因為FDA于2020年批準奧悉替尼用于EGFR突變的1B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術后輔助治療。所以擴大對EGFR突變的檢測,以涵蓋根治性切除的非鱗狀NSCLC患者是建議的。但上文中個人有兩點疑惑:一是1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5年生存率為40-80%顯然是對于傳統實性肺癌來說的,現在臨床更為常見的含磨玻璃成分的早期肺癌,病理上不貼壁亞型的預后要好得多。再拿這來說事,并不妥當。二是數據來源于1B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研究,而本例患者是1A期的,是否也在位列擴大檢測的范圍內呢?當然又有兩點要注意到:一是能早在2014年就做基因檢測,并能在2015年買到吉非替尼,并有這樣的靶向治療的意識的,教授是真的大咖。大咖不受指南限制在臨床上是常見的;二是患者能在當時到國內著名醫院手術,并堅持自費吃吉非替尼,經濟能力相當不錯。
但回顧來看,是否真必要呢?再看共識的說法:
可見1B到Ⅲ期非小細胞肺癌若有EGFR突變,切除后的輔助治療推薦的是奧悉替尼。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的EGFR-TKI作為手術切除的EGFR突變NSCLC輔助治療。當然2014年時,奧悉替尼應該還沒有。但我看了朋友提供的資料,其實后面也一直在該醫院復查隨訪的,怎么醫生就沒有建議其停用或換用奧悉替尼呢?直到用了8年多才說可以停了!大咖對肺癌的治療確實任性!
病人的其他病灶目前到底如何呢?下面展示的是今年最近的,我看到兩肺全部位置后能找到的異常灶。因為沒有能拿到2014年時的影像資料,也不知道這病灶的樣子是不是得益于8年的吉非替尼的功勞,還是它本來就不怎么會長?
都是像慢性炎似的的混合磨玻璃小結節,瘤肺邊界欠清,輪廓顯模糊。
感悟:
肺癌的治療,尤其在早期肺癌中,早期多原發肺癌中,早期多在發磨玻璃為表現的肺癌中,混亂的局部一定得有規范才行。真的呼吁出臺專門針對磨玻璃密度早期肺癌的診療指南,來規范、來指導臨床的工作,而不是不同醫生各自理解把握、各大咖天馬行空任性發揮、不同專業醫生百花齊放,看似繁榮的早期肺癌治療,真的不是百姓之幸、醫療之福。早日有規范,有更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指導意見才行。何必一定要前瞻性的臨床研究?基于國內病例數量巨大,回顧性的分析得出結論有何不可?比如貼壁為主型的浸潤性腺癌到底要不要切肺葉,要不要清掃淋巴結:前瞻性的研究得兩組病人,各500人(假設),一組肺葉切除加淋巴結清掃,一組亞肺葉切除(或分三組,再細分楔形切除和肺段切除)并且不清掃(也可再細分為亞肺葉清掃與亞肺葉不清掃等)。然后術后隨訪3年、5年、10年,再統計分析數據 ,得出有無區別。當然這樣更嚴謹,但我總想,國內那么多已經被手術切了的浸潤性腺癌貼壁為主型,收集既往一段時間內(大醫院一年就有幾百上千例,或多中心一年內,或多中心幾年內均可)此類病例,看這些病例有沒有淋巴結轉移的,如果段根部淋巴結均陰性、肺門淋巴結均陰性、縱隔淋巴結均陰性,你說還有必要對后續手術的病人做肺葉切除并清掃淋巴結嗎?這樣的清掃有意義嗎?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