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作為一名醫生,在筆者看來,說成“性格決定癌癥”也未嘗不可。
臨床上,有太多心胸開闊的患者,即便是患有比較難治的腫瘤,常常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當然,性格憂郁,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擔驚受怕的,往往治療和預后都不是太理想。
所以,就有了“三分之一癌長在心”的通俗說法。
癌癥喜歡的“性格”
據心身醫學的相關研究,癌癥患者通常會有某一種或多種特定的性格特征,這就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聽到的“癌癥性格”一說。癌癥性格,意思是擁有此類性格的人患癌的幾率會更大。
有這么一位患者,從事統計工作30多年,他驕傲地告訴我,他工作中從沒有出過差錯,每年都被評為先進。他為人謙遜平和、與世無爭。但在筆者看來,像他這樣做事謹小慎微,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委曲求全,胃多多少少都會出現問題。
他很驚訝,問我:“教授,你怎么知道我的胃有問題?”
我跟他解釋:“你的前期治療,我相信你的癌就是壓抑自我,導致胃粘膜反復修復而造成的。每一次修復,都增加一次癌變的可能性。你想想,你一輩子修復了多少次?所以,你到這個年齡就出現胃癌了。”
胃,也會有“情緒”
當然,從我們的經驗來說,胃黏膜反復創傷、反復修復導致的胃癌,通常惡性程度都比較低,比較容易控制。
胃,其實是消化道系統里的情緒器官,若長期出現焦慮、壓抑的性格,難免會出現損傷。久而久之,胃黏膜損傷、修復的次數多了,癌變的概率也就高了。
上述性格和心理,我們一般稱之為癌癥的原發心理。另有一類患者,膚淺地認為“患癌”等同于“判死刑”,生癌以后產生的如恐懼、焦慮等心理問題,我們稱之為繼發心理。
“心結”解開,康復自然來
有時候,很多癌癥患者的繼發心理更加錯綜復雜,也常常更加頑固難解,久而久之,就變成真正的心理“死結”,最終導致治療事倍功半。
對于這類情況,我們一般采取三個相互聯系的消解措施:
一是明確告知患者,癌癥是變老的“代價”,而不是命運的“懲罰”,給“死結”松綁;
其二,要予以寬慰,告訴患者過去的不必再糾結,振作起來、好好經營自己的未來才是才是康復的首要目標;
其三,必要時加以心理疏導和中藥調適。
現代城市的癌癥患者中,很大一部分屬于性急、要強、追求完美、事必躬親,且事事謹慎、兼有焦慮或抑郁等情感偏差者。因此,癌癥康復的首要任務,就是心理康復,故有“治癌先治心”之說。
想要真正做到心身康復,癌癥患者必須學會及時釋放壓力,走出抑郁;逐步穩定心理與情緒;持之以恒,保持良好的心身狀態,最終達到優化性格,形成健康良好的生活方式。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