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化名)今年36歲,在一家公司當中層管理,是家里的頂梁柱。去年年底的員工體檢顯示他的肺部存在多個結節,其中有一個最大的體積為5mm*6mm、其他結節里最大的體積為3mm*3mm,報告最后顯示不排除肺部非典型腺瘤性增生、肺部原位癌。
檢查結果上的癌字令李立十分害怕,懷疑自己患上肺癌的他去了當地一家醫院就診,一位年輕的醫生在看到他的報告后,直接告訴他要盡快切除。這讓李立覺得十分詫異,當即提出了質疑,不是8mm以上的結節才考慮切除嗎?醫生直接無話了,李立感覺不對勁,趕緊換了一家醫院。
之后去的醫院,醫生建議他先定期隨訪個1~2年再看情況,不用著急手術,可能是良性的結節。但李立還是放心不下來,輾轉找了多個朋友幫他引薦了一位肺部專家,專家看到他的情況后也建議先觀察,口服消炎藥看看情況,三個月后的復查結果顯示為炎性結節,根本就不是肺癌,李立這才放下了心。
不少人在查出肺結節后,第一反應就是自己要患癌了,其實二者完全不能畫等號,90%以上的結節都是良性的,無需過多處理。
上海市胸科醫院胸外科主任方文濤醫生是胸外科的權威專家,每年可進行近千臺的手術。他認為,第一次發現結節的人可以不用慌張,也不要著急手術。要在醫生指導下,定期進行跟蹤觀察。在觀察過程中出現異常變大、磨玻璃結節實性成分增加等情況,才考慮進行手術。
一、每年做近千臺手術,給肺結節患者3個忠告
這位幾乎每天都在做手術的醫生說:外科醫生最忌諱“沉浸”在手術里,手術本身并不是醫生的目的,治病救人才是醫生的使命。秉承著這樣的理念,方文濤醫生給肺結節患者以下三個忠告。
1、堅持定期隨訪,重要且必要
手術量不能作為醫生追求的目標,要根據病人的實際情況做出最合適的診療手段。對于第一次查出純磨玻璃結節的患者,無需進行任何的治療,只需要定期隨訪即可。一般建議3~6個月復查一次,沒有變化的話則可以將復查區間延長至1~2年。
2、避免過度治療,別輕易開刀
隨著診療手段的提升,臨床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肺結節患者,這些患者中很多都無需進行手術。醫生需要準確對患者體內的早期病變進行區分,哪些需要進行手術、哪些不需要,而不是盲目過度治療。
3、開完刀,并不等于結束治療
進行完肺部手術后,患者還需要經歷漫長的恢復過程,術后的患者都需要學會深呼吸、爬樓梯,幫助恢復心肺儲備功能,有助于康復。
二、如何判斷肺結節是不是肺癌?這兩種要當心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放射科副主任醫師熊曾表示,肺結節并不是疾病的稱呼,而是影像學的術語,是指肺組織上出現了較小、局限性、不規則的組織。想要判斷肺結節是否為惡性,需要進一步進行病理學診斷。
臨床上確診肺結節的患者中,僅有1~2%的患者病理學檢驗為惡性,90%以上的結節為良性的,無需特殊的處理。
浙江省杭州市第一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馮興提醒,當發現體內存在2種結節時,一定要提高警惕。
一是結節>8mm,且邊界不清楚、分葉狀、邊緣毛刺,或結節內有血管穿行等特點。在復查過程中結節有異常變大,實性成分增多的情況。
二是結節很小,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會不斷變大,則要警惕有腫瘤的風險,要及時進行手術。
三、體內有肺結節的人,4種“發物”要少碰
“發物”是中醫里的一個概念,是指會誘發、引發、助發某些疾病發生或導致現有疾病加重的食物,建議罹患肺結節的患者,盡量少吃這幾種發物。
高碘食物:碘含量較高的食物大量攝入容易促進結節快速發展,日常要盡量少吃。
酒精:酒精是明確的一類致癌物,進入體內后會對激素等產生不良影響,還會給肝臟、口腔黏膜等造成損傷,促進病程發展。
高雌激素食物:這類食物進入體內后會導致結節的發展速度加快,建議日常盡量少吃,如蜂王漿、大豆等。
高脂肪食物:這些食物進入體內后容易導致胃腸道消化功能受到影響,還有一定風險會促進結節生長加速,導致病情惡化。
體檢中查出肺結節后,不要過于擔心,大部分結節都為良性,在醫生指導下定期隨訪即可。
參考資料:
[1]《一年做了近千臺手術的醫生,想對肺部結節患者說》.肺診網.2019-04-25
[2]《2毫米肺結節3年后變肺癌!醫生提醒:這2種肺結節一定要當心!》.健康時報.2023-08-05
[3]《一張常見“發物”一覽表,生病時該怎么忌口終于清楚了》.生命時報.2018-06-05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