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30天在頭條寫日記##科普##癌癥##深圳頭條##腫瘤##免疫##是否有科學驗證中醫療效?##秋日中的健康知識##癌##與癌共存的日子#
本文作者:潘文俊(深圳市羅湖區人民醫院腫瘤內科)
都說“久病成醫”,這話有的時候還真的不錯。對于腫瘤患者和家屬來說,在長期的疾病診療中,腫瘤患者可能最先學會和掌握最好的兩項技能就是看血常規化驗單和看影像學檢查報告單。
如此的情況,主要還是與日常的疾病診療直接相關的。血常規化驗單也是每周必查、必看的結果,這樣也是為了判斷自己在治療前后血液中細胞的變化,尤其是白細胞、血小板低不低,是否有貧血,嚴不嚴重。在另一方面,就是觀察影像報告上腫瘤的增大或者是縮小,以此來評估自己腫瘤的治療情況。我們在臨床上也經常遇到返院復查的患者,報告一出來看到腫瘤有縮小或者穩定,就自己給自己判斷了病情,要求出院或者是做出了自己的診療決定。但是,我們真的就是可以依據CT描述的文字來判斷腫瘤的治療情況了嗎?
其實,判斷腫瘤治療前后的變化,即增大或縮小并不是單純依賴影像學檢查報告上的描述來判斷的。對于腫瘤治療療效的評估有著他專有的評價體系和方法。自1960年開始,就有了很多的評估方法,包括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如雙徑法、最大徑以及多個版本的Recist標準。應該說,每個標準都存在差異,各有所長。目前臨床最常用的還是WHO標準和Recist1.1標準,他們統一將腫瘤治療前后的情況分為四種狀態,分別是:
完全緩解(CR):所有的病灶消失,維持四周;
部分緩解(PR):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與基線相比縮小≥30%;
病情進展(PD):病灶較最小時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
穩定(SD):介于緩解與進展之間的狀態。
由此可以看出,對于腫瘤治療后療效評價并不是單純依靠CT描述的腫塊的縮小與增大,這也不是一個數值上的絕對比較,可能CT報告提示縮小了,但是根據標準而言只屬于穩定狀態,而稍增大了也不足以說明現在就進展了,畢竟在這其中還具有著一個規范的標準和范圍的。
針對不同的人群治療預期也不一樣,對于身體狀態好、腫瘤負荷小、中青年而言,臨床采取的方案多為足劑量的標準方案,預期的結果也是為了達到PR/CR的治療療效。但是,對于體弱的老年人,或者是腫瘤負荷大的患者,臨床上可能會針對個體具體情況調整方案藥物或調整劑量的形式以免產生嚴重的化療不良反應,這部分患者可能追求的是一個穩定狀態。正是由于治療預期的不同,有些人CT提示病灶穩定,而主治醫師選擇調整治療方案,有人CT提示病灶稍增大,還是繼續了原方案。
當然,腫瘤治療后并不是一味的只有增大、縮小或穩定三種情況。腫瘤難治療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其異質性,簡單的理解就是細胞之間的不一樣,這種不一樣不僅表現在不同病灶之間,同一病灶里面的所有細胞都不盡一樣,一個細胞分裂成的兩個細胞都存在差異,有點“龍生九子,各有不同”的意思。由于這種異質性,多病灶尤其是腫瘤負荷大的患者,在治療后就會出現一種稍微尷尬的局面,那就是部分病灶縮小合并部分病灶增大,這就給接下來的治療出了個難題,調整方案是肯定的,但是是部分調整還是全部調整就要看具體情況。
所以,哪怕一份再詳細的CT報告都并不能給臨床醫生提供所有的信息,患者就不要再看著數個字眼就給自己下定性,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去做。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