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咨詢病例:
前言:我們都知道肺磨玻璃結節多惰性,也有許多多年不進展的例子,正是由于有這些沒有一查出來馬上手術,按時隨訪,結果發展幾乎不進展的病人,我們才認識到這類結節雖然考慮早期肺癌,但卻并不適用傳統肺癌的“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而是可以“不焦慮、不放任、長關注、適干預”的。今天分享的這個病例也是為了說明這個問題,給查出肺磨玻璃結節的朋友們吃個定心丸,即使多發又如何?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 59歲。
主訴:
肺結節7年。
現病史:
患者緣于7年前發現肺部結節,遵醫囑定期復查。無發熱盜汗,無咳嗽咳痰胸痛胸悶呼吸困難等癥狀。其中2022年10月就診某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拍的CT,影像科結果診斷:兩肺多枚結節,右肺下葉背段結節,AIS或MIA可能建議胸外科會診,胸外科門診后醫生說法不一,有的說年度隨防,有的說要干預。后于2023.6復查肺部CT示右下肺胸膜下少許炎癥兩肺散在小結節,建議年度隨訪。兩肺尖及右肺中葉少許炎性纖維灶,肝臟囊腫可能。請結合腹部檢查 。因意見不一致,患者異常糾結,葉主任威望醫術高超,請葉主任診斷為盼。
希望獲得的幫助:
結節有無風險,是否可以繼續隨防? 2022年10月拍的CT顯示,影像科說的“兩肺多枚結節,右肺下葉背段結節,AIS或MIA可能”這樣描,讓葉主任要特別關注這張報告單,是否存在風險,謝謝!
影像展示與分析:
2023年6月影像:
右下淡磨玻璃結節,輪廓較清,密度較低,有小空泡征似的,到時候總體太模糊,不一定是惡性范疇,需再隨訪觀察。
右下散在的淡磨玻璃影,與前面那幅圖不是同一處,說明多發灶,散在,容易是炎性的。
右下胸膜下病灶,也是淡而小的磨玻璃結節,密度過淡,需隨訪才能定到底考慮是不是腫瘤范疇。
右下背段主病灶是輪廓清楚,瘤肺邊界也清的磨玻璃結節,但總體密度仍不算高,也無顯著實性成分,灶內點狀密度偏高的要考慮血管穿行可能性大。
右下背段頂部磨玻璃小結節伴血管征,考慮是腫瘤范疇的。有無風險要前的對比來評估。
兩上肺胸膜下高密度結節,非圓形或類圓形,寬基底與胸壁接觸,考慮良性的增殖性病灶。
右肺尖增殖灶可能性大,沒有膨脹性,空洞壁光滑。
主病灶既往情況回顧:
2018年時,當時是5毫米層厚:
2021年時的,2毫米層厚:
2022年時的,薄層:
我的回復:
我們先看2023年的,藍色圈起來的也像磨玻璃影,但它們密度淡,也比較散,不是聚攏的樣子,雖整體輪廓較清,但不是典型惡性范疇的病灶,先放一放,到時候與之前比比看再說;綠色圈起來的胸膜下,密度高,不是圓形或類圓形,缺乏膨脹性或收縮力,不像惡性,應該是慢性炎或伴纖維增生可能性大;紅色圈起來的是主病灶,報告沒有重點強調,但它輪廓與邊界清,密度略不均,是要考慮腫瘤范疇的,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可能,尤其是前者;紫紅色圈起來的密度較紅色的高,但它顯得邊緣沒有紅色的清,是否考慮惡性范疇要對比后再看。接下來我們從2018年到2021年,再到2022年的來看,這次藍色圈起來的當時都沒有的,那么不考慮惡性;紫紅色圈起來的一直都有的,所以考慮是腫瘤范疇的,以原位癌可能性較大;紅色圈起來的也一直都有的,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紅色與紫紅的均對比無明顯進展。所以我的想法是可以繼續隨訪觀察,半年到一年間均可以,若有變化進展時可考慮均楔形切除(最好是半年,因為紅色的靠葉間裂近,位置不是很理想)。意見供參考!
感悟:
查出肺結節,不同的醫院以及不同的醫生看,很容易會有不一致的意見,包括干預與否,也包括干預方式,同樣是手術干預,也會有不同手術方式的差別。但我想我們決定干預與否一般是根據影像判斷風險的高低,主要是密度純不純、血管有沒有進去以及有無毛刺或胸膜牽拉等這些征象。但其實更重要的是隨訪有沒有進展!即使有血管征,若多年不進展能有大的風險?顯然不可能的!所以歸根結底的風險高低取決于隨訪有無進展。當然進展既可指大小變化,也要指密度有無增加。但很多結友關注報告差別大了1-2毫米是不是進展了、CT值到底是負700還是負600?其實我是從來不去測具體數值的,因為如此細微的差別不足以改變臨床風險高低與干預與否的決策,而足以改變判斷的差別必然一眼看去就有差異的。拿放大鏡才能找出來的差異,能有價值?所以,我也常說:該細的時候要細,該粗的時候要粗!把握總體方向與風險就可以了。問診或臨床診斷時,我認為要注意的是下面這幾點: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