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肺癌的術后輔助治療,既往一直是早期不需要,而中晚期需要,直到CORIN和ADAURA等研究闡述了在IB期(第7版)肺癌開展靶向輔助的有效前景,從而改變了醫學界的決策,對于IB期的如果存在EGFR突變的,則選擇術后輔助靶向治療。但在IA期人群中(以及第八版IB期),是否需要進行術后靶向治療,依然缺乏數據。此外,如何識別出需要進行術后靶向治療的獲益人群也是關鍵問題,有助于精準管理,降低過度治療。最近發表的何建行教授的團隊給出了答案,我們來學習下。
我們來看看相關的研究說明,為了方便簡單閱讀,主要就看結論:
研究亮點
1、首個IA期獲益的證據:本次研究表明,IA期術后通過靶向治療5年無病生存率從84.5%提升至100%。此外,該研究也是第8版分期IB期(4cm以下)的首個獲益證據(75.3%提升至98.8%)。術后靶向治療不僅可提高短期生存率,且在停藥后的長期隨訪期內,患者仍然獲益。5年無病生存率接近100%,提示絕大多數I期患者接受靶向輔助治療有望實現完全治愈。
2、“肺癌14基因芯片”精準識別高風險獲益人群,超越臨床因素:分子風險評估模型可精準識別復發風險,中高危患者明顯獲益,而低危患者無需接受輔助治療。而熟知的臨床高危因素無法篩選出獲益人群,如腫物大小、低分化(微乳頭/實性)、脈管癌栓等。
3、I期高風險人群術后靶向治療的必要性:對于攜帶EGFR突變的I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術后使用靶向治療可顯著提高5年生存率,在高復發風險患者中獲益尤為顯著。
研究背景
手術切除是早期NSCLC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然而,早期肺癌的治療效果差異懸殊,即便接受術后治療后,仍有30%-50%的患者在術后出現復發或轉移。如何進行術后復發預測和風險管理是臨床醫生和患者都非常關注的問題。
相對II、III期,I期肺癌復發風險較低,是否需要輔助治療一直存在爭議。
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該研究回顧性分析了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期間的227例I期攜帶EGFR突變的NSCLC患者。這些患者在手術切除后,根據是否接受EGFR-TKIs輔助靶向治療被分為兩組。
2、分子風險評估模型:使用肺癌14基因mRNA分子風險評估模型(BAG1、BRCA1、CDC6、CDK2AP1、ERBB3、FUT3、IL-11、LCK、RND3、SH3BGR、WNT3A、ESD、TBP、YAP1),將患者分為低、中、高風險組,以更好地識別高復發風險患者。
3、統計分析:利用逆概率加權(IPTW)方法,平衡了兩組基線特征,以減少潛在的混雜因素。5年無病生存率和總生存率為主要終點。
研究結果
1、術后靶向治療可改善I期肺癌患者生存率:使用術后靶向治療可將I期NSCLC患者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提升19.8%,5年生存率提升6.3%。亞組分析中,IA期患者通過術后靶向治療5年無病生存率從84.5%提升至100%,有望實現完全治愈;IB期患者5年無病生存率也從75.3%提升至98.8%。
2、靶向治療的持續效應可提高治愈率:術后使用EGFR-TKI靶向治療不僅提高了短期的無病生存率,而且在停藥后的長期隨訪期內,患者仍然受益。這將進一步提升部分I期肺癌患者的治愈率。這意味著絕大多數攜帶EGFR突變的I期NSCLC患者可通過術后靶向治療達到徹底治愈。
3、分子風險評估對術后靶向治療選擇至關重要:14基因分子風險評估可以更準確地識別需要術后靶向治療的患者。針對中高風險的患者,使用術后靶向治療可將I期肺癌患者術后5年無病生存率從70.5%提升至96.0%,而在低風險患者中無明顯提升,為攜帶EGFR突變的I期NSCLC患者術后靶向治療帶來更多指導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不管IB期還是IA期,均有相當比例的高危患者。
4、臨床高危因素無法識別獲益人群:亞組分析顯示,輔助靶向治療的獲益程度在不同的臨床高危因素分組之間沒有明顯差異,提示目前熟知的臨床高危因素無法篩選出獲益人群,如腫物大小、低分化(微乳頭/實性)、脈管癌栓等。而通過“肺癌14基因芯片”分子風險評估模型,可精準識別高風險和低風險患者,從而針對性地選擇術后是否需要進行輔助靶向治療。
這是該研究設計的初衷以及最主要的結論。我是科研小白,我想臨床只需會用的醫生或作為患者,對這些原理難以弄懂的情況下,只要記住以下幾點:1、早期肺癌也有預后不好的,并不總是切除就是治愈;2、常規傳統的評估手段無法有效選擇出高危的早期患者,而何教授團隊的“分子風險評估模型”能篩選出這些患者;3、針對篩選出的高風險早期肺癌患者,若EGFR突變的,術后輔助靶向治療能提高5年生存率,改善預后。
我想對于早期肺癌患者,糾結于要不要術后輔助治療的病人,這是個非常好的消息,這樣靶向藥需不需要吃,有了更為精確的篩選依據,從而避免過度治療,又避免治療不足。
但在我這種小白看來,為什么傳統肺癌中,經手術病理分期認定為1A期的為什么2022年版的衛健委版指南說5年的生存率仍只有75%左右呢?
說明被認定為1A期的病人中,其實有部分是高風險的,是可能存在微轉移的人群,所以才會造成傳統肺癌中1A期仍有四分之一并不能得以治愈。而術后的輔助治療,若能篩選出這類病人,給他們予以輔助治療,顯然是可以獲益的。因為他們不治療,可能在術后3-5年內出現轉移病灶,而吃了靶向藥,針對敏感病人,當然本就能控制腫瘤的,導致更遲才被檢出復發或轉移,這完全是可能、也是解釋得通的。不過個人仍對100%治愈持懷疑態度,如果早期的能治愈,那晚期的為什么不能經過靶向藥治愈呢?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