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愛硒健康網丨癌癥腫瘤治療助手

    家人得了癌癥,家屬怎么面對:心理篇

    在中國,每分鐘有7.5人患有癌癥。數據的背后是由一個個癌癥患者和家屬組成的。他們不得不停下來思考怎么辦?

    來自一名90后的患者家屬的分享:

    2019年春天,氣溫異常寒冷。

    2月20號,浙江省人民醫院天臺分院,歷經一周的各種檢查后,醫生告訴我:“胃癌,確診了,遠處淋巴結轉移,無法手術。”

    閉上眼睛,我還能清晰記得那天的情景。我假裝平靜地告訴老爹他得了胃癌的事實,并做了工作讓他接受化療。走出病房,我哭得像個廢物。

    癌癥患者家屬”這個標簽,就這樣,不知不覺,跟了我一年。

    這一年,時間過得既短暫又漫長。從老院區到新院區,從天臺到杭州,老爹先后經過了八次化療,五次靶向治療,中間還夾著一次全胃切除手術……

    自從我的『陪父抗癌手記』發表之后,很多家屬希望我能給一些陪護建議。下面,我不煽情,不訴苦,和大家分享一下『家人得了癌癥怎么辦』

    01 調整自己的情緒

    得了癌癥,醫生一般會先把病情告訴家屬。家屬往往最先面對生死與選擇,家屬承受的壓力在多數情況下遠遠大于患者。

    多數家屬會經歷緊張、焦慮、恐懼、無助的時期。想到今后為了照顧患者會影響自己的學習、工作、為了得到最好治療而支付較高的開銷,家屬們往往承受著巨大精神壓力。

    我也有過無人可以傾訴的情緒,甚至直到今天,我都沒法和任何熟人討論老爸的病情。我自閉,不愿意出去,不知道該怎么融入別人的快樂。睡眠很差、爆痘、脫發。

    一開始,我也是懵逼的狀態,完全反應不過來。慢慢的,我盡可能地讓自己在人前保持鎮定狀態,每次走到我爸面前都是笑哈哈的。

    絕大多數的時候,我努力讓自己保持著理性、克制、隱忍的狀態,去面對每一個不確定的結果。

    強顏歡笑很難,若家屬都崩潰了,那誰給患者希望?

    有必要先對自己的心態加以調整,正視現實,振作精神。這才能面對后面紛繁復雜的診療信息和治療方案。要相信晚期腫瘤也不等于死亡,要相信奇跡。

    自己的情緒心態會直接影響到病人,所以對于家屬第一個要求便是:

    控制情緒,調整心態,至少應在病人面前做到“內緊外松”。

    02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

    該不該告訴患者,這幾乎是所有癌癥患者家屬,面臨的第一個選擇。告訴實情?會不會對他打擊太大?瞞著?能瞞多久是多久?

    直到那些應該說的話沒有說出口,那些重要的事情也沒來得及做。

    有一個朋友說:\”沒有告訴我爸得了癌癥,是我這輩子最遺憾的事。我永遠都不會忘記,他離世前不解的眼神好像在說,我只是個普通的病啊,為啥就這樣了。\”

    不妨換位思考,如果是你自己患癌,你希望被所有人瞞著么?

    很多時候,我們都低估了親人的承受力,他們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脆弱。適當地告訴患者病情,是對患者的尊重。

    患者有足夠的知情權,也有選擇權,治不治,怎么治,去哪里治,都應該讓患者直接參與。

    抗癌這條路上,隨時有意外。作為患者,如果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根本沒法去配合漫長復雜,又痛苦的治療。

    一時情緒失控,不代表患者無法理性面對。

    對癌癥患者隱瞞病情,不但無助于患者治療,反而可能會引起患者的猜疑、焦慮和抑郁等不良情緒。這也不利于醫護人員對患者展開治療,影響醫患之間的溝通和信任,從而給治療帶來難度。

    再退一萬步來講,除非患者文盲又耳聾,或者就是個傻子,不然總會從蛛絲馬跡中得知真相。

    我爸的好奇心就特別重,每次的檢查報告費用清單,他都非要自己過目。明明文化程度不高,眼睛也不好,但是一定要看,有什么辦法?再怎么不認識字,“惡性腫瘤”這四個字還是看得懂的。

    再者,病房里這個癌,那個癌,心里怎么都起疑了。很多患者化療都是去腫瘤科做的,那這個就更不用說了,根本瞞不住。

    至于怎么告訴病人,是需要方法的。我選擇的是避重就輕,“擠牙膏”式的講,再根據我爸的反應和接受程度,看接下來怎么說。

    比如開始化療的時候,我就跟他說:醫生說化療之后,腫瘤如果有縮小,手術的創傷會比較小,恢復起來就會更快。

    一定要想辦法讓患者滿懷信心地去接受治療。你可以把成功率說得高一點,把癌癥分期說的別那么嚴重。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借力,借醫生的力,借那些治療效果比較好的病人的力。

    沒有什么能比康復患者更有說服力,更能給患者信心!

    03 找對醫院,選對醫生

    一被宣判得癌癥,很多人都慌了,恨不得下一秒就開始治療。

    但絕大多數癌癥的發生是個慢性過程,10-20年長期的累積,晚幾天治療并不會耽誤病程。重要的是結合家庭經濟條件慎重選擇,找對醫院、選對醫生。

    遇到一個好醫生,病就好了一半。一定要相信這一點。

    如何科學抗癌,避免誤診誤治?以下就醫經驗來自一個腫瘤醫生:

    1.疑診癌癥,不要急于手術或治療,晚做一周甚至一個月手術不會改變治療結果。匆忙決定的手術或者治療方案常會犯嚴重錯誤,導致誤診誤治。

    2.準確地診斷和準確地第一次治療可以帶來最好的治療效果,甚至治愈。這比黃金更重要,比匆忙求生更重要。

    3.耐心做完善的診斷檢查,完善所有檢查,避免診斷錯誤,一步錯步步錯。

    4.癌癥分期診斷是否準確?病理診斷是否準確?影像診斷是否準確?基因診斷是否準確?沒有這些診斷,治療不會正確。

    5.病理診斷是治療的金標準,一定要大醫院做病理會診。國內小醫院病理診斷水平很低,這是避免誤診誤治的關鍵一步。

    6.診斷明確后,癌癥治療沒有唯一的治療方案。多個醫院咨詢治療方案,一定要請大醫院專家會診,選擇最佳治療方案。不同專家的判斷和治療方案是不一樣的。是否手術,手術方式可以不一樣。用藥方案,用藥組合和劑量也可不一樣。

    7.病情復發或者進展后,需要改變治療方案,更要詢問其他專家的意見,評估下一步是否需要改變方案,是否需要調整方案。

    8.復雜的病情,可能需要手術、內科、放療科專家聯合討論治療方案,聯合治療或者應用某個技術治療,更不能依靠某個專家或科室,一個方案治到底,一個科室跟到底肯定不科學。

    9.癌癥治療的復雜性遠遠不是一個專家能駕馭的。盲目信任,任何一個專家都有可能犯治療錯誤,導致治療失敗。

    10.不要盲目信任網上推薦的專家,癌癥的治療需要專業的醫生做專業的事。一定要找業內人士推薦合適的專家。

    選定醫院和醫生后,還有一個重點:我們必須明白,癌癥沒有人可以打包票治好,我們不能對醫生有不合理的訴求。過高的非理性預期,有可能在治療中拖醫生和病人的后腿。

    作為患者家屬,在確定醫院和醫生后,只有一個工作可以做,那就是配合治療;只有一個想法可以有,那就是信任醫生。

    當然,信任不等于盲目崇拜,自己也有責任去學習去擔當。

    0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家人得了癌癥,我心中的絕望、無助和迷茫無法傳達給他人,不可復制的成長經歷、永遠比同齡人成熟的根源、過早開始面對疾病思考死亡的恐懼,是別人無法理解的。

    我也曾希望有人來體諒、心疼和幫助。

    然而,求人不如求己。一個癌癥家庭必須要有一個主心骨,可以跟醫生談話,可以簽字。

    平常生活中可以分工合作,但是大事面前,必須得有一個能下決定的人。說實話,就算是親如兄弟姐妹,面對至親生病,也未必都可以感同身受。

    有一個知乎上找我的女孩子,98年,比我還小,大三。父親胃癌晚期,多發轉移,伴大出血,已經下過幾次病危通知書了。她上面有一個姐姐,已經嫁人,還有一個哥哥,但是所有的決定都是她來做。

    需不需要介入治療,要不要化療,都是遠在學校的她跟醫生溝通,然后她安排他哥來簽字。她的家人認為:晚期腫瘤就是等死的,所以面對治療不積極,面對醫生也不積極。

    她父親幾次大出血,在生死邊緣徘徊,她頂著全家的壓力決定“介入手術”,還要面對家人的抱怨,說“太折騰”。

    我和她專門討論這個問題,為何兄弟姐妹之間會有這么大的差異?最后我們得出來的結論是:很大程度上跟受教育程度有關。

    她的姐姐和哥哥沒有上過大學,面對家人患癌,雖然心痛,也想幫忙,但是不知道能做什么,做什么都是被動的,不愿意動腦,也不想花心思,只想聽安排。沒辦法,最小的她只好挺身而出。

    那個時候我突然明白,“知識改變命運”,原來還有這么一層含義。

    有時候,我很羨慕那些遇到大事通過開會來決定的家庭。很多時候,我也恨不能再多雙手。但也有那么一些瞬間,我慶幸自己可以一個人做所有的決定,不用去理會那些反對的聲音。

    有些事情要自己面對,有些情緒要自己消化。“感同深受”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體會起來真心不容易,也不要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像自己這般付出,有些事就算都經歷過也是無法共情的。

    付出是自己的事,我很驕傲,跌跌撞撞地走過了一年。這么年輕就如臨深淵,但我假裝理智地把所有事情推進到現在。

    05 注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變化

    所有治療都要遵循一個最重要的主線:在保證生活質量的情況下,提高生存期乃至達到所謂的“治愈”。

    在保證不了生活質量上的一切做法都是錯誤的。

    生活質量高,患者和家屬都會有信心。生活質量低,不僅患者痛苦,家屬也煎熬,尤其對于晚期癌癥患者來說。

    一旦被判定為“晚期”,意味著后續所有的治療都不再以“治愈”為前提,而是盡可能地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命。

    在整個治療過程中,病人思想上有什么痛苦、疑慮、擔憂、畏懼等,最能了解透徹的無疑是他最親近的家屬。家屬往往扮演著病人心理醫生的角色,在病人的精神上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生病后,多數患者也會有一些變化,比如變得更加暴躁沒有耐心,這時家屬的關懷和體諒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果沒有家屬的支持,病人可能會感到缺少精神支柱,喪失治療信心。

    最后,劃重點:

    1. 調整自己情緒,給患者積極影響。

    2. 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權。

    3. 找對醫院,選對醫生。

    4.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

    5. 注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心理變化。

    曾經我也談癌色變,也曾哭得一塌糊涂。經歷了那么多,我終于明白:面對疾病最好的方式,不是逃避抗拒它,而是正確認識它、理解它、接受它。

    在陪父抗癌一周年紀念日,我寫下了這篇文章。未來的每個紀念日,我都會勇敢面對。

    回想陪父抗癌這一年,三家醫院,五次門診,驗血超30多次;數不清的化驗報告單、B超報告單和CT報告單,還有算不清的費用……

    人生就是一列開往墳墓的列車,路途上會有很多站,很難有人可以至始至終陪你走完。當陪你的人要下車時,就算不舍也該心存感激,然后揮手道別。

    病急亂投醫,走了很多彎路,錢沒有用在刀刃上,病情也耽誤了,真是讓人心痛。

    在下一期文章里,我將分享《家人得了癌癥怎么面對:治療篇》。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

    分享到:更多 ()

    評論 搶沙發

    • 昵稱 (必填)
    • 郵箱 (必填)
    • 網址
  • <xmp id="kkgi4">
    <td id="kkgi4"><kbd id="kkgi4"></kbd></td>
  • <td id="kkgi4"></td>
  • <table id="kkgi4"><noscript id="kkgi4"></noscript></table>
  •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又黄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