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的文章 “學好這五招,讓乳腺癌成為可控可治的慢性疾病\” 為大家介紹了:癌癥是一種慢性病。癌細胞來自正常組織細胞,具有細胞遺傳性。
仔細想一想,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喻成地球,癌癥其實與在地球上生存的我們有很多相似之處。不信?這就為大家盤點一下,究竟我們與癌癥有多像。
1
癌細胞的轉移 vs. 人類大遷徙
如果腫瘤細胞待在某個部位不活動,就成為所謂的“良性腫瘤”,一般可以不用去管它,只有當它對周圍器官或全身代謝產生影響時才需要手術切除。然而絕大多數惡性腫瘤則擁有“轉移”的能耐。
“世界這么大,我想去看看”。站在腫瘤細胞的角度,轉移能夠讓那些基因變異的腫瘤細胞找到更好的生存場所。
2
帶瘤生存 vs.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有一個數據特別能說明問題,30多歲的男性中,約有30%的人前列腺存在癌變細胞,60歲以上時這個比例高達70%,盡管如此,只有14%的人會真正發展為前列腺癌。可見,身體里有癌細胞是一個很普遍的事情。
同樣,人類(指現代智人)誕生已有20多萬年歷史了,隨著現代工業與人口爆炸的發生,人類的確對局部生態環境造成了一些破壞,但同時我們也逐漸發展出一整套限制過度開發、平衡消費與資源平衡的政策,確保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和人體的“長期帶瘤生存”很像。
一方面,我們知道癌細胞不可能完全清除,一方面,通過機體免疫與代謝系統的調控,這些癌細胞往往能與機體協調發展,并不會造成危害。
但必須注意到,人類也制造了足以毀滅文明的核武器,局部的環境與資源問題也可能演變為全球危機,而兩次世界大戰實際上就是人類發展的悲劇。
同樣,如果無法維持與癌細胞與機體那“不穩定的平衡”,所謂的“帶瘤生存”確有可能發展為不可控的癌癥。
3
癌癥的潛伏期 vs. 人口的爆發式增長
從癌細胞最初產生突變到發展為癌癥,往往要經歷許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癌細胞之間也有一個“小生態”,它們并不是一出生就能很好的適應身體環境的,面對免疫系統的“圍追堵截”,癌細胞必須不斷進化才能生存下來。只有那些侵襲力、繁殖力強的癌細胞走上進化的舞臺,癌癥才真正凸顯出來。
縱觀人類20萬年的歷史,我們發現,人類是在近200年,也就是工業革命之后才出現人口爆炸式增長的。這是怎么回事呢?
簡單來說,面對地球這個“大生態”,最近200年,我們演化出最適應生存的生產力——豐富的物產與安全衛生的生存環境。
這一切對地球來說未必是好事,因為激增的人口意味著資源的消耗,意味著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問題會越來越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
隨著人口壽命的普遍延長、癌癥發病率也逐年增高,“我會不會得癌癥”這個問題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每個人的頭頂。
所幸的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人口總數雖然在提高,但人口增長率卻是逐年下降的,這說明人類并不會像無腦的蝗蟲那樣無限增殖直到滅頂之災來臨,我們總會想方設法避免地球生態危機的爆發。
癌細胞的增殖與我們的健康也存在著“平衡”問題,當癌細胞出現“爆發性”增長引發“癌癥”時,只要及時予以控制,還是能夠恢復正常的。
隨著驅動基因靶向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面世,我們逐漸進入一個“精準醫療”、“個體化治療”的時代,這其實就是為了實現限制癌細胞生長、“癌癥長期控制”的目標,這是不是與人口增長的逐年放緩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呢?
4
癌細胞和你我一樣,只是為了活得更久一點
大多數人并不想破壞地球環境,我們無非只是希望自己、家人還有后代過得好而已。
即便是這樣,我們也無法避免人口劇烈膨脹后危害環境、導致資源枯竭的厄運。因為絕大多數人,不可能純粹為了地球或者全人類的利益就放棄自己的利益,而這些人類利益的集合是有可能超過地球的承載能力的。
癌細胞雖然來自于身體的正常細胞,能指望它為了你身體的健康而長得慢一點嗎?人口無限增長會引發地球生態的崩潰,癌細胞無限生長的結果則是人體的死亡。
也許有覓友會問,“人會有大限來臨的那天,可是癌細胞為什么不死?”
的確,癌細胞不僅分裂出很多后代,而且能存活很長時間。用于腫瘤研究的Hela細胞,是1951年取自一位美國黑人婦女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的宮頸癌樣本,這一癌細胞系繁殖迅速且不會衰老,至今都在被廣泛使用。
機體中那些正常的體細胞則會在“端粒”等分子機制的調控下出現衰老、凋亡等現象。
生而為人,自古以來我們最希望的不就是長生不老嗎?生活與醫療條件的提高,目的不就是能活得更久嗎?科學家研究“衰老”機制,不就是希望能把人類平均壽命提高到人類的自然壽命——120歲以上嗎?
“活得更久一點”是刻在我們基因里的,也是刻在“癌細胞”基因里的。只要一有機會它們就會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實現生存。
5
不吃糖餓死癌細胞?對不起,不吃糖我也能變出糖來
常有偽科學說癌細胞愛吃糖,癌癥患者不吃糖就能餓死癌細胞。這其實是非常不靠譜的想法。
在這里,要打個比方,那就是如果把我們三餐里的肉全部拿走了,你會死嗎?答案是明顯的,不會。
因為就算不吃肉,一開始確實會有點不適應,可是并不會死啊,我們還能從別的食物那里獲得營養物質,沒準一段時間不吃肉,連之前擔心的“三高”都下去了呢。
癌細胞也是這樣,雖然它們比正常細胞耗費更多的能量,但它們的適應性非常強。
剛才講過,癌細胞要經過好幾十年的潛伏、進化才篩選出最具侵襲性和適應性的細胞系,不吃糖就想打敗它?
對不起,沒了糖可能沒來得及餓死癌細胞,機體的正常功能性細胞就先受影響了。
這些細胞包括:腦神經細胞、心肌細胞、各種免疫細胞。
類比一下,相比人類,地球上有些物種可是更離不開肉的。那些處于生物群落食物鏈頂端的虎豹獅子、狼、鷹等若沒有了肉可活不下去,當它們消失后食草動物就會大量繁殖、破壞植被,地球生態系統就會因此崩潰。
可怕吧?這和“餓死癌細胞”是一樣的道理。
總結一下,一方面,癌細胞適應性很強,血糖下降時,癌細胞可以轉化別的營養物質來供能;另一方面,身體很多正常細胞對糖的消耗量更大,血糖下降會影響正常的身體機能,也會影響治療效果。
6
抗癌藥總有副作用,沒辦法,誰讓你我一家人
從傳統的化療到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全身綜合治療方法統統無法擺脫一個巨大的陰影,那就是——治療副作用。
輕的治療副作用也許只是低熱、輕度疲憊等,可是副作用嚴重起來卻有致命的風險!這是因為癌細胞和正常細胞實在太像了,影響癌細胞的任何方法,都會影響正常的功能性細胞。所謂的“副作用”指的就是這個意思。
癌細胞雖然很討厭,可是它和正常細胞一樣脆弱,經不起酸堿冷熱。然而它們天然就與正常細胞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盤根錯節的共生關系,即便是手術、精準放射這樣的局部治療方法也不可能實現癌組織的精細分離,通過血液系統進行的全身化療就更不可能實現精準打擊。
這好比說,你非要像極端環保主義者那樣,把人類看做地球生態的敵人,那么使用大型自然災害以及世界范圍內的戰爭就可以消滅人類,然而副作用就是——地球上的其他生命也要消失殆盡了。
這是為什么?
我想起劉歡和莎拉·布萊曼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唱的那首歌——
我和你 心連心
共住地球村
……
我和你 心連心
永遠一家人
癌組織再可惡,它也是你身上的一塊肉,想輕易擺脫它可不容易。
思考一下:人真的是地球的癌癥嗎?又或者,癌癥只是我“向死而生”的必然經歷
說了這么多,有沒有感覺,癌癥和人類社會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通過這種類比,覓友們是不是就能理解了,為什么癌癥治療總是困難重重;
又或者,透過癌癥,我們能反過來看清人類社會的問題,從此不再怨天尤人了。
也許你會進一步追問:
地球會像我們一樣,長期帶瘤生存嗎?
有一天我們移民火星,會不會像“癌癥轉移”一般給火星帶來生態難題呢?
這些問題,覓健君也沒有答案,但也許應該從我做起,不浪費資源、不破壞環境、不再追求那個虛妄的幻想——長生不老。
許巍有一首歌叫《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我想,“死亡”并不值得懼怕,它就像這首歌里唱得,是那“詩和遠方的田野”,是我們生活的最終歸宿。它是活著的意義,也是我們享受生活的終極原因。
因為生命的意義本是“向死而生”。因為知道有一天會平靜的離開,才要在活著的時候努力追求意義、實現價值。
你知道嗎?人們的自然壽命,按照巴豐系數的計算,是可以達到120-150歲的,隨著全球醫療科技的進步,我們離活到自然壽命的時代越來越近了。
可是,隨著平均年齡的增長,可以想見得未來,作為一種老年病,作為一種基因差錯積累導致的遺傳病,癌癥的發病還是會持續增加的。
然而覓健君相信,人們面對癌癥的心態卻會逐漸改變。等到那個時候,大家談論癌癥也許就變成了這樣的場景:
先生說:我昨天發現肺上的癌細胞變多了
妻子說:你可以把它捐給科研機構,我上周一次捐獻了肺癌、乳腺癌兩個樣本呢。
孩子說:據說,2019年的人們還以為癌癥是絕癥呢。哈哈哈!真是太搞笑了!
看完文章你對癌癥有沒有新的認識呢?、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