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乾隆年間臺灣就盛行嚼食檳榔:“啖檳榔者男女皆然,行臥不離口。”藥圣李時珍講到檳榔時說其“醒能使之醉,醉能使之醒,饑能使之飽。”臺灣地區的商人為了招攬顧客,還聘請年輕貌美的女孩子坐臺促銷檳榔,被稱為“檳榔西施”。
近年來,中國臺灣民眾認識到檳榔的危害,拒絕了檳榔。但是湖南、海南和福建等地的民眾仍然嗜好嚼食檳榔。殊不知,嚼檳榔是一種十分危險的嗜好,容易導致口腔癌。
為什么檳榔會致癌呢?
1.咀嚼檳榔時,檳榔纖維的摩擦可以造成口腔黏膜的物理性損傷。口腔長期損傷遷延不愈,可以形成局部的慢性炎癥,甚至導致癌前病變。
2. 檳榔含有大量的多酚和多種生物堿,均具有生物毒性。其中檳榔堿是最主要的成分,能夠促使上皮細胞發生凋亡,干擾細胞外基質大分子的沉淀和降解過程,誘發癌變機制啟動。
3. 與檳榔一同咀嚼的荖花和石灰也對基因有一定的毒性,其中含有的亞硝胺、丁香性多酚和活性氧化劑都可能誘發癌癥。因此,單純咀嚼檳榔就有可能促使口腔癌的發生,如果同時又有吸煙的習慣,檳榔愛好者發生口腔癌的概率就會更高。
湖南省是我國消耗檳榔最多的省份。湖南口腔科專家提示近年湖南口腔癌發病仍在增長。印度是全世界消耗檳榔最多的國家,口腔癌發病率也居全球之首。巴布亞新幾內亞是由 600 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全國總人口約 800 萬,60% 的居民喜愛咀嚼檳榔,該國口腔癌的發病率位居世界第二。
中國臺灣居民也曾酷愛咀嚼檳榔,據統計該地區男性居民口腔癌的發病率最高時可達到 37/10 萬。中華口腔醫學會的數據顯示,我國2005 ~ 2013 年,新增口腔及口咽癌病例 353196 例(數據不包括港澳臺地區)。9年間口腔癌年平均發病率在 3/10 萬。
相比之下大陸居民口腔癌的發病率是明顯低于臺灣居民的。兩岸學者交流后的共識是咀嚼檳榔是致使口癌高發病率的關鍵原因。
早在 2003 年 8 月,IARC 就將檳榔果實列為 1 類致癌物,也就 是說即使檳榔果實不加添加物,也有致癌的風險。中國除臺灣外居民口腔癌發病率很低,但是近年來,有明顯上升趨勢。
中國癌癥基金會聯合中華口腔醫學會多次研討“檳榔致癌”的危險,多次呼吁 “立即采取措施限制檳榔的種植和銷售”。“遠離檳榔,免除口腔噩夢”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我們要大聲喚醒至今仍喜好咀嚼檳榔的人們,該改改這種不利健康的惡習了。
# 內容簡介 #
2020年出版的《全球癌癥報告》對腫瘤的致病因進行了最新修訂補充,歸納了11種主要致癌因素,包括吸煙、感染、飲酒、飲食因素、膳食中致癌物、缺乏運動、日曬、環境、電離輻射和射頻電磁場、職業因素及藥物。
本書用權威醫學證據及淺顯易懂的文字講述致癌因素的來源、種類、危害及有效的防范措施。本書既有嚴謹的科學知識,又有經典案例,是一本易讀、易懂、易傳播的專業性科普讀物。能幫助廣大民眾認識致癌因素,遠離癌癥。
本書可供腫瘤和預防醫學相關專業人員、健康教育工作者參考,尤其對初入行的中青年工作者更有學習價值。亦可供廣大關心防癌健康的民眾閱讀。
# 本書特點 #
1. 我國第一部專門介紹腫瘤病因的科普性專著。
2.資料均來自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20年最新頒布的《全球癌癥報告》。
3.由我國第一部《預防腫瘤學》主編趙平教授領銜的腫瘤專業團隊編寫。
4.得到兩位腫瘤界權威院士及原國家衛生部部長傾力推薦。
5.利于宣教宣講,易讀、易懂、易傳播的大眾性讀物。
# 主編簡介 #
趙 平
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醫學博士,中國癌癥基金會理事長,中華預防醫學會腫瘤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專家委員會專家,中國科協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北京市科普專家,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院長/ 研究所所長。《抗癌之窗》創刊主編,主編著作有中國第一部《預防腫瘤學》、《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及《癌癥進展》。
吳 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控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生活方式與社區衛生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國家衛生健康委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專家組成員,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中國科協聯合國咨商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專家委員會專家,慢病防控國際智庫專家。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