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或看到“一家人接連患癌”的新聞,還有諸如母女癌、父子癌、夫妻癌等詞。
那么癌癥真的會遺傳或傳染嗎?哪些癌癥具有家族遺傳傾向?
曾有人做過試驗:把患有癌癥的動物與健康的動物長期同籠飼養,沒有發現直接受傳染者。在腫瘤專科醫院或綜合醫院的腫瘤病房里,長時間和癌癥患者直接接觸的醫護人員也沒有像由細菌、病毒引起的傳染病那樣感染癌癥的情況。
可見,癌癥一般是不傳染的。因此,癌癥患者無論在家里,還是在社會上都不必與健康人隔離,和癌癥患者接觸也不要產生怕被傳染的顧慮和恐懼。
不過,與癌癥發生相關的因素,有些卻是可以傳染的。有以下情況者,應該引起注意:
-
如果身體皮膚有破潰時,不要使破潰處直接接觸到腫瘤組織或腫瘤分泌物,以免造成癌細胞種植或癌細胞隨血液循環流到身體其他部位發生腫瘤。
-
對乙型肝炎、肝硬化癌變患者要進行食具隔離并消毒。這樣做不是防備肝癌傳染,而是為了控制乙型肝炎傳播。
-
癌癥雖然不是傳染病,但在家庭中提倡分餐,無論是對家人還是對患者都有益。另外,適當消毒處理患者的用品和排泄物也符合衛生防病的要求[1]。
大量研究證實,癌癥中有一部分確實與遺傳有關,梅奧醫學中心研究團隊曾進行過一項研究,發現超過八分之一的癌癥患者具有與癌癥相關的可遺傳基因突變。
還有數據表明而有家族性癌癥患者的一級親屬(一級親屬是指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中,其基因與被調查者的基因有50%的可能性是相同的。一般指一個人的子女、父母及其兄弟姐妹)發病率通常高于一般人群的3~4倍。
但研究也證實,父母有癌癥并不意味著一定會遺傳給子女,內在的基因缺陷也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起作用的,如果能夠避免誘發癌癥的外界因素,就可以避免癌癥的發生。
哪些癌癥是有家族遺傳傾向呢?如何早期預防?[5-6]
乳腺癌有明顯的遺傳傾向,乳腺癌的易感基因主要有brca1、brca2,5%~10%的乳腺癌與基因遺傳有關。一般情況下,如果家族中母親或姐妹一人患了乳腺癌,其女兒或姐妹罹患乳腺癌的風險要比一般女性高出3倍左右。
建議乳腺健康檢查需提前到30歲左右,一般是35歲以前以B超檢查為主;35歲以后進行鉬靶檢查,從而早期發現乳腺癌。有遺傳傾向的女性,從20歲開始就要有意識地進行乳房自查,特別是月經后應定期做自查,及時發現身體異常。
另外,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應盡早生育(30歲前)并進行母乳喂養,更年期女性盡量避免使用含雌激素成分的藥物,減少乳腺癌誘發因素。
日本一項追蹤調查研究顯示,存在直系親屬患肺癌的人比不存在直系親屬患肺癌的人,肺癌發病率要高出2倍。在肺鱗狀細胞癌患者中,37.8%是存在家族遺傳史的;在肺泡細胞癌的女性患者中,有家族性遺傳史的占58.3%。
建議肺癌篩查的起始年齡為45歲,間隔時間為1年,如果年度篩查結果正常的,建議每1~2年繼續篩查。主要檢查項目為低劑量 CT(LDCT)。
另外需盡可能遠離致癌風險,比如戒煙,越早越好,愛護自身健康,也避免家人吸“二手煙”,少吃油炸、熏烤食物; 加強身體鍛煉, 規律作息,提高免疫力;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7]。
家族性結腸息肉容易發展成結直腸癌,如果父母有因此類疾病而形成的結直腸癌,其子女罹患同類癌癥的可能性高達50%。
建議40歲后或比一級親屬中最年輕患者提前10歲,平均每5~10年進行一次腸鏡檢查,也可以選擇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
此外如果一家人都喜歡吃肉和高蛋白等食物,家族發生大腸癌的危險性就會增加,因此有效預防大腸癌最重要的是改變高脂肪、高蛋白質、低纖維素的飲食習慣,積極運動,保持睡眠;如果經常便血、大便次數多、黏液便及腹痛,應警惕大腸癌[8]。
肝癌的發病可能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病毒性肝炎、飲食、肝硬化、遺傳因素等。70%~80%的肝癌患者有乙肝病史。又由于共同居住的一家人有相似的飲食和飲水習慣,因此肝癌的發生往往呈現家族聚集性。
建議親屬應每年做一次肝臟彩超和甲胎蛋白檢測,特別是有病毒性肝炎者。
預防肝癌重點是合理飲食、定期檢查。平時不吃臭豆腐、發酵酸菜、豆腐乳等霉腐食物;不吃發芽的食物,如發芽的土豆等;不吃油炸食物;戒酒;不要亂服用藥物或保健品。
家族腫瘤史,尤其是直系親屬的胃癌史是胃癌的危險因素,胃癌患者的家人比其他人罹患胃癌的危險性要高出2~3倍。
建議45歲作為胃癌篩查的起始年齡,常見篩查項目有幽門螺桿菌(HP)感染檢測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和血清腫瘤標志物檢測以及胃鏡檢查。
在日常生活中,可多食用新鮮水果和蔬菜,因為維生素C、維生素E可阻止致癌物形成。如果經常出現上腹部疼痛、胃部悶脹、不明原因消瘦等,應及早檢查,明確診斷[9]。
約20%~25%上皮性卵巢癌與遺傳因素相關。乳腺癌、卵巢癌、結直腸癌等家族史,都可能導致家族中女性成員罹患卵巢癌的風險增加。
目前對于卵巢癌的篩查,沒有像乳腺癌、宮頸癌一樣統一的篩查策略。患者需在與醫生進行充分溝通后,再決定是否篩查,以及如何篩查。
對于存在高風險家族史的患者,需要考慮進行基因咨詢以及卵巢癌的篩查,常用的篩查方法主要包括糖類抗原(CA)125、經陰道超聲或二者聯合,但均未達到滿意的篩查效果,仍需進一步探索[10]。
在所有子宮內膜癌患者中,其中約5%的患 者是因為遺傳因素所致,這些患者的發病年齡要比散發性子 宮內膜癌患者平均年齡小10~20歲。遺傳性子宮內膜癌也被稱為林奇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
建議根據子宮內膜癌患病年齡和家族患癌情況進行遺傳咨詢和基因檢測,此外月經不調的女性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調節月經周期。在專業醫師指導下調節激素水平,科學使用孕激素拮抗雌激素的過分作用。定期檢查不能少,建議30歲以上女性每年都應做婦科體檢。圍絕經期婦女出現異常子宮出血要及時就診和治療[11]。
▍胰腺癌
5%~10%的胰腺癌患者家族成員也有該病的病史,如果一個家庭中存在多于一位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罹患胰腺癌,那么這個家庭中的成員罹患該病的幾率將會大幅增加,并且常在50歲之前發病。
根據國際胰腺癌篩查(CAPS)聯合會峰會提出,對于已知家族性胰腺癌家庭的患者,應在40歲或比家族中年齡最小的胰腺癌患者小10歲時開始篩查。常見的胰腺癌篩查方式包括腫瘤標志物如CA19-9、CEA、CA126檢測,增強核磁共振或增強CT檢查。推薦監測間隔時間為12個月。
長期吸煙,高齡,高脂飲食,體質量指數超標、慢性胰腺炎或伴發糖尿病等是胰腺癌可能的非遺傳性危險因素。因此,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避免三高飲食,不吸煙,堅持鍛煉身體,忌暴飲暴食和酗酒,少接觸萘胺和苯胺等有害物質等[12]。
如果存在直系親屬患前列腺癌,其本人罹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較一般人會增加1倍。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直系親屬患前列腺癌,其本人患上該病的風險會增至5~11倍。
建議年齡45歲左右進行篩查,主要包括四種檢查:直腸指診、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經直腸前列腺超聲檢查、前列腺穿刺活檢。
此外不良生活方式對前列腺健康影響巨大,應引起重視。男性應從年輕時就做好相關預防,具體包括:勤換坐姿;避免酗酒、辛辣飲食,進行適當的運動,如提肛運動、蹲起運動,多喝水,不憋尿。
正常男性排尿時間應該在半分鐘之內。排尿超過一分鐘,并伴隨排尿中斷、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排尿疼痛、夜尿增多等現象,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13]。
鼻咽癌的發生具有明顯的種族易感性、地區聚集性和家族傾向性。鼻咽癌的發生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建議每年檢查EB病毒。如果發現鼻涕帶血或吸鼻后排出帶血鼻涕,以及不明原因的頸部淋巴結腫大、中耳積液等,應及時去耳鼻喉科就診,做詳細的鼻咽部檢查。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積極改善生產、生活環境,以降低鼻咽癌發病率。飲食要注意避免進食腌制食物(咸菜、咸魚等),常吃腌制食品會使鼻咽癌的發病率增加2~7倍。同時,要注意戒煙和避免吸二手煙及其他有害煙霧,如煤油燈氣、殺蟲氣霧劑、甲醛等。
醫生常說的5年生存率是什么意思?做好這幾點,延長生存期
屬于這些情況的腫瘤家屬,建議您也去做下基因檢測
親人罹患腫瘤,患者家屬一定要做好這4件事!
如果你是癌癥患者家屬,請一定要注意這幾件事!
[1]朱本浩.癌癥會不會遺傳與傳染?[J].健康生活,2018(11):28.
[2]姜允申.癌癥會遺傳嗎[J].家庭醫學,2021(07):62.
[3]程智,劉孝誼,彭璐. 癌癥會遺傳嗎?[N]. 大眾衛生報,2021-01-26(005).DOI:10.28220/n.cnki.ndzws.2021.000379.
[4]黃妹妹,羅瑞君,翁一鳴等.家族性癌癥史患者一級親屬的需求研究進展[J].實用腫瘤學雜志,2022,36(01):94-98.
[5]王媛.癌癥或與遺傳有關[J].健康向導,2023,29(04):38-39.
[6]JAMA:這些癌癥最容易遺傳給子女[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2,29(08):1024.
[7]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 中華醫學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2021版)[J]. 中華腫瘤雜志, 2021, 43(6):591-621. DOI:10.3760/ cma.j.cn112152?20210207?00118.
[8]陳萬青,李霓,蘭平等.中國結直腸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0,北京)[J].中國腫瘤,2021,30(01):1-28.
[9]赫捷,陳萬青,李兆申等.中國胃癌篩查與早診早治指南(2022,北京)[J].中國腫瘤,2022,31(07):488-527.
[10]卵巢癌診療指南(2022 年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官網.
[11]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你問我答 | 林奇綜合征相關子宮內膜癌—會遺傳的子宮內膜癌. 2019-07-29 15:11.
[12]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胰腺疾病協作組.中國胰腺癌高危人群早期篩查和監測共識意見(2021,南京)[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22, 39(2): 85-95. DOI: 10.3760/cma.j.cn321463-20211223-00768.
溫馨提示:本文僅作為科普文章,不提供專業診療意見,具體診療,請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