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讓我感到絕望的一天,我剛剛被醫院開除了。”這是“網紅癌醫”張煜近期發布的最后一條微博。
自2021年4月開始,在互聯網社交媒體中活躍“打黑”的張煜醫生,先后向上海的陸巍醫生與山東“聊城假藥案”事件的陳宗祥醫生發起了質疑挑戰,掀起了巨大的輿論風波。張煜醫生提出的“誘騙治療”、“假藥牟利”等一系列所謂的“治療黑幕”,吸引了無數關注,大家都在期待其中是否真如張煜醫生說的那樣背后暗藏玄機。
而這兩場質疑,均以衛健委調查后宣布“醫生有科學支撐且沒有牟利行為”(聊城假藥案)以及“治療過程基本符合規范”(上海陸巍醫生事件)告終。詳情可參考文章:突發!網紅癌醫張煜醫生被醫院開除,這位「揭黑英雄」到底怎么了?
兩場風波的結局,是我們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一位有著大好前途的青年醫生遭到了開除。而在互聯網上,支持者有之,反對者有之,但這對遭到開除的張煜醫生來說顯然都無足輕重了。
從2月25日至今,近半個月的時間張煜醫生沒有發表一條社交動態,這與其平時活躍的狀態大相徑庭,足以看出開除事件對他的影響之大。
張煜被開除后續:夫人間的輿論戰爭
然而,張煜醫生引起的風波,并沒有以他的緘言而結束。就在3月1日,張煜醫生的夫人在其運營的個人公眾號上發表文章,為張煜被開除事件發聲,稱:為什么這個社會就容不下一個敢于說真話的好醫生?
下圖為張煜夫人發文全文:
一石激起千層浪,整個輿論再次陷入了“夫人戰爭”中,3月2日,陸巍醫生的妻子在微博發聲,質問張煜夫人:同為女人,誰不愿意自己的先生有著一份令人尊敬的職業?誰不愿意擁有一個和諧幸福的家庭?
下圖為陸巍夫人發文全文:
陸巍夫人發文之后,“聊城假藥案”陳宗祥醫生的女兒也在微博發聲,聲援陸巍夫人的發文。
隨后,此次與張煜醫生爭議的另一位核心人物,燒傷超人阿寶也在公眾號撰文,指責張煜醫生的夫人:張煜醫生落到現在的下場,不是因為“這個社會容不下一個敢說真話的好醫生”,而是因為北醫三院容不下一個滿口謊言惡意構陷詆毀同行的壞員工。
張煜醫生的風波還在延續,以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們可能無法見到這場風波最后會有一個官方的說法蓋棺定論,但對于患者而言,這一系列事件無疑又給脆弱的腫瘤患者與醫生之間的關系帶來了一次打擊。
經此一役,腫瘤患者們想用上“超說明書”用藥,可謂更難了。更多腫瘤醫生可能會因為越來越敏感的環境,選擇“明哲保身”。
那么,面對這樣的情況,患者應該怎么辦呢?
“超說明書”用藥,癌癥患者們應該如何積極自救?
在我們的上一篇文章中提到過,“超說明書用藥”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的治療規范與指南的支持,但在實際的治療中,這是醫患雙方都非常敏感的治療領域。
一方面,患者擔心醫生給自己推薦一些“謀財不害命”的無效治療,從中謀取不義之財;另一方面,醫生可能明知某類未獲批準的藥物會有利于患者,但卻會因顧慮患者事后的找茬索賠,從而選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治療態度。
在如今這樣敏感脆弱的醫患關系中,醫生給我們開出的處方,很有可能是一個“正確但無法救命”的治療方案。
那么,患者應該怎樣做,才能積極自救幫助自己用上最優的治療呢?以下幾點,或許你可以嘗試:
1、積極嘗試學習癌癥知識,“久病成醫”是最好的自救手段
癌癥與其他疾病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它并不像感冒發燒一般,有著治療的“標準答案”。面對不同種類、不同分期、甚至是不同基因類型的癌癥病情,我們可能有著上百個不同的治療方案。如何選擇治療方案,全憑醫生的經驗與認知。
如果希望得到最佳的治療方案,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你也搞懂它。明白癌癥究竟是怎么來的,又應該如何治療,你就有了與醫生溝通的資本與能力。這樣,當你發現一種新的治療方式會更有利于自己的病情時,你就可以積極嘗試與主治醫生進行溝通,絕大多數醫生都是非常樂于與了解病情的患者探討治療方案的。
這個方式聽起來可能非常“天方夜譚”。你可能會說:“癌癥這么復雜我都搞得懂,那我還不自己治!”
事實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讓一切都成為了可能:以咚咚為代表的一系列癌癥科普媒體,已經將復雜難懂的科研論文轉化為了普通人看得懂的癌癥治療科普,只要你多花點時間在公眾號與APP中多多學習,相信各位一定能有所收獲。這一點,咚咚腫瘤科不少用戶就是鮮明的案例。
當然,需要警惕的是,各位千萬不能采取隨便百度搜索或是輕信一些騙人騙財的“騙子網站”,一定要擦亮自己的火眼金睛分辨清楚:正經的癌癥科普平臺,向來是擺事實,講道理,一切以臨床實驗說話;而那些打著癌癥治療實則欺騙患者牟利的“騙子平臺”,則通常慣用“藥到病除”,有效率100%等充滿誘惑但沒有任何事實依據的話術。
這一點相信各位讀者能很好的分辨。
2、建立醫患共同決策的新型治療關系,能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存期
所謂的“醫患共同決策”,是咚咚一直倡導的理想癌癥醫患關系的范本。當然,這是建立在上一條,也就是患者對癌癥治療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
為什么這是更優秀的治療方式?最直觀的一點,就是新型的醫患關系能大幅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在全球頂尖的癌癥醫療機構——紀念斯隆凱瑟琳癌癥治療中心,曾進行過這么一個有意思的臨床實驗:當癌癥患者通過社交工具(例如微信、電話等)與醫生保持密切聯系的情況下,他們的生存期比正常就醫的患者平均長5.4個月。這樣的數據堪比一個跨時代的新藥。
而在中國,同樣也進行過類似的臨床,并得出了相同的結論。
對于患者而言,通過了解癌癥治療知識,可以密切監控自己的身體情況,第一時間感受到病情進展或控制的癥狀,及時通知主治醫生,得到更及時更有效的治療方案。
而另一個方面,則是我們關注的重點,當你明確了解到某種藥物的“超說明書”用藥會有益于自己的病情時,積極與醫生溝通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醫生的顧慮。畢竟這是由患者自行提出的,醫生也更容易告訴你心中的真實想法,幫你得到那個真正“救命”的治療方案。
癌癥并不是一場由醫生單方面努力就可以徹底治愈的漫長戰役,需要醫生、患者、家屬甚至是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實現它的徹底攻克。
希望那一天盡早到來。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