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權威報告,癌癥患者有三分之一是死于營養不良,因此對于癌癥患者來說,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如何保持充足的營養顯得至關重要!今天抗癌衛士醫療管家就跟大家科普一下腫瘤患者如何“吃“的話題!
為什么要做營養篩查跟評估?
我們知道腫瘤治療是在病人身體能夠耐受的前提下進行的,藥物進入人體后要經過吸收,分布,代謝,排出等幾個階段。
一般的藥物進入人體后主要是要達到一定的濃度才能起到較好的效果,所以我們采取通過體重來計算用量的方法來指導用藥。如果患者的身體營養不良,評估達不到用藥治療的標準底線,那么治療就很難進行下去了。
可能大家會聽醫生說,你目前一般狀況不大好,評分比較低,不能進行化療。這里所說的評分是指腫瘤患者的體能評分。目前常用的主要是KPS評分和PS評分。
通過以下標準對患者進行評分,對評分良好也就是說體能狀況較好的患者可以采取更為積極的治療措施,比如化療,而對評分相對較差的患者采用對癥支持處理等相對保守的治療措施。
(1) Karnofsky(卡氏,KPS,百分法)功能狀態評分標準:
評分 體力狀況
100 正常,無癥狀和體征
90 能進行正常活動,有輕微癥狀和體征
80 勉強可進行正常活動,有一些癥狀或體征
70 生活可自理,但不能維持正常生活、工作
60 生活能大部分自理,但偶爾需要別人幫助
50 常需人照料
40 生活不能自理,需要特別照顧和幫助
30 生活嚴重不能自理
20 病重,需要住院和積極的支持治療評分
10 重危,臨近死亡
0 死亡
對KPS評分來說,得分越高,健康狀況越好,越能忍受治療給身體帶來的不良反應,因而也就有可能接受徹底的治療。得分越低,健康狀況越差,若低于60分,許多有效的抗腫瘤治療尤其是化療就無法實施。
接下來是:
(2)體力狀況(performance status,PS)評分標準:
級別 體力狀況
0 正常活動
1 癥輕狀,生活自在,能從事輕體力活動
2 能耐受腫瘤的癥狀,生活自理,但白天臥床時間不超過50%
3 腫瘤癥狀嚴重,白天臥床時間超過50%,但還能起床站立,部分生活自理
4 病重臥床不起
5 死亡
對PS評分來說,評分越低代表患者體力狀況越好,評分若大于2分是不能進行化療的。使用該評分體系時要注意腫瘤患者發生骨折不能起床的情況,這時不能完全按照臥床時間進行評分。
一句話,對考慮做化療的腫瘤患者而言,KPS評分一般要求不小于70分,PS評分要求小于等于2分。
需要指出的是腫瘤患者的體能評分不是一成不變的,有的患者隨著疾病的進展,評分會逐漸變低以致不能進行后續的積治療,有的患者經過對癥支持處理后一般狀況改善,體能評分逐漸提高,再次獲得化療等積極治療的機會。
綜上所述:影響體重和體能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營養”!
所以:我們要通過營養篩查與評估,來發現營養風險和營養不良,它是實施正規治療的重要前提與先決條件;是營養療法的合理應用,是防治營養素濫用的重要保證;是預防臨床營養應用不足及應用過度的重要措施。
俗話說的好:人是鐵,飯是鋼,要對抗腫瘤和治療的副作用,身體是抗癌的革命本錢。那怎么才能知道患者存在營養不良或營養不良的風險呢?
常見的營養風險篩查和評估方法有哪些?
目前臨床上使用較多的是營養風險篩查2002(NRS 2002),該表是由丹麥腸外腸內營養協會發起。
國際上推薦使用的綜合營養評估工具主要有兩個:
(1)SGA以及由SGA衍生的PG-SGA,主要用于住院患者的營養評估。對腫瘤患者推薦使用PG-SGA。
(2)NMA,主要用于社區老人的營養評估,65歲以上非腫瘤老人優先選擇NMA。
營養不良是許多腫瘤患者容易遇到的問題,只有盡早發現并積極處理,才能幫助患者平穩度過治療的黃金時期。
營養支持治療
很多患者在治療期間會遇到食欲欠佳甚至不能進食的問題,就會主動要求醫生給自己補充一些營養。那么該怎么選擇呢?是口服營養粉補充一些?還是從靜脈輸進去?還是從胃管里面注入食物?營養劑需要補充多久呢?有沒有并發癥呢?
常見的營養支持治療的途徑:
1)靜脈輸入營養支持
2)鼻飼管營養支持
3)胃造瘺及空腸造瘺營養支持
常見的營養支持的實施方法:有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
腸內營養是經胃腸道用口服或者管飼來提供代謝需要的各種營養素的支持方式。
腸外營養指的是人體所需的營養素不經胃腸道而直接進入循環,以滿足人體需要。
腸內營養適合人群:較長時間不能正常進食或飲水。
例如:
①不能正常經口進食者、攝食不足或有攝食禁忌者,如意識障礙者,重癥肌無力導致患者吞咽困難及喪失咀嚼能力。
②胃腸道疾病,如胃腸道瘺、炎癥性腸病等胃腸道疾病。
③胃腸道外疾病,圍術期營養、腫瘤放、化療的輔助、燒傷、肝腎功能衰竭等。
腸內營養禁忌人群:
①麻痹性和機械性腸梗阻患者。
②消化道活動性出血患者。
③嚴重腹瀉或季度吸收不良患者。
腸外營養適宜人群:腸外營養的基本適應證是胃腸道功能障礙或衰竭的患者。
其中,療效顯著的強適應證有:
① 胃腸道梗阻患者;
② 胃腸道吸收功能障礙者;
③重癥急性胰腺炎;
④ 嚴重營養不良伴胃腸功能障礙;
⑤ 嚴重的分解代謝狀態,如大面積燒傷和感染。
療效中等的適應證有:
①大手術、創傷的圍手術期;
②腸外瘺;
③ 嚴重營養不良的腫瘤患者;
④重要臟器功能不全的患者。
腸外營養的禁忌人群有:
①胃腸道功能正常的患者或可適應腸內營養的患者;
② 患者一般情況良好、預計腸外營養少于5天的患者;
③治療盲目的患者。
居家營養治療
腫瘤患者更容易發生營養不良,更需要營養治療。臨床上很多腫瘤患者都有這樣的疑問,比如“治療前后在家怎么補充營養呀?”“回家以后自己飲食方面該注意什么呢?””需要忌口嗎?”
“有什么幫助治療腫瘤的食物嗎?”等等。確實,腫瘤患者除了遵醫囑治療外,在家的飲食調理也尤為關鍵,甚至可能決定治療能否繼續下去,下面將為腫瘤患者解決心中的疑問。
1、手術患者該怎么調理飲食?
早期、中期腫瘤患者術前消化系統功能是健全的,在消化吸收能力允許的條件下應盡可能補充各種營養素,如優質的蛋白質、糖類、脂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
在這個階段加強營養補充可以提高身體素質、增強免疫力、防止或延緩惡病質的出現。如果在臨床治療以前較早行營養干預,機體可較全面地吸收營養素,該類狀況較好的患者對手術耐受力較強,恢復能力亦較好。
在這里要特別強調一下消化道腫瘤患者!對于消化道腫瘤患者,若不能正常經口進食,可給予適當的營養治療,如果口服途徑不足以提供需要量的50%,且連續超過5天時,或有中度、重度營養不良時,應采用靜脈營養,或考慮管飼。
消化道及腹部較大的手術后,腸道處于低功能狀態,須禁食:
在術后2~4天,如肛門排氣,則提示腸道功能開始恢復,可給予少量的流質飲食。
5~6天后,可改為少量半流質飲食,這段時間內,飲食應清淡富于營養,并避免將食物粗渣帶入流質中攝取。
營養不良、消化功能欠佳的患者,初進食時選擇易于消化與吸收的食物,還可口服要素膳食或輔以外周靜脈注入氨基酸和脂肪乳。
術后的膳食主要目的:
以補充足夠的營養為主要目的,以便改善病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有效防止腫瘤細胞的擴散和轉移,延緩惡病質的出現。
術后營養治療原則:宜以清淡、細軟、容易消化吸收為主。
在食物選擇與進補時,不要急于求成,可從流質飲食開始,沒有明顯不適反應時,再過渡到半流質飲食、普通飲食;選擇飲食時,還應注意各種營養平衡,以利于術后機體的康復。
具體怎么補充營養呢?
① 需要高熱量、高蛋白質的食物,如乳制品、魚類、豆制品等可促進傷口愈合,增強免疫功能。
② 需補充足夠的糖類,如面條、饅頭、米飯等。糖類是熱量的主要來源,占總熱量的60%~70%;如果術后不注意糖類的攝入,則飲食蛋白質可作為熱量被消耗掉,對患者康復不利。
此外,糖類易于消化吸收,對術后消化功能欠佳者尤為適宜。要多吃新鮮水果,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疏通大便。但不要吃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如牛奶、雞蛋等,以免引起腹脹。
③ 術后營養,還需要配合適當的運動鍛煉,這樣可以加快營養麥的吸收,提高機體免疫力。
放、化療該怎么補充營養?
化療跟放療對患者來講,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可能影響食欲、食物耐受和營養素的吸收,所以良好的營養補充對腫瘤病人來講更加重要。
治療前飲食注意點:
在清淡飲食的基礎上要保證蛋白質、糖類及維生素的平衡吸收,主要選擇低脂肪、高糖、高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飲食。
例如:每天飲食中包含谷薯類(米飯、面食)、蔬菜與水果類(600~800g)、肉禽蛋類(瘦肉或雞肉或魚肉50~100g,雞蛋1個)、奶及豆制品類(牛奶250ml,豆制品50~100g)以及油脂類(約25g)五大類食物。每天可選擇4~5餐,加餐以水果為主。
放、化療治療期間飲食注意點:
放、化療期間會對消化道的刺激作用,容易產生消化不良和食欲下降等不適,宜選擇清淡且易消化的食物,而且每天食物攝入的總熱量盡可能不低于正常人的最低要求。
為了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抵抗力,治療期間應配合豐富的營養食物,以提高人體對抗腫瘤藥物不良反應的耐受程度。
例如:
① 飲食應以高熱量、高蛋白質為主,如雞、鴨、魚、蝦、瘦肉、雞蛋等。
② 大米、小米、大豆、小麥、雞、羊、牛肉是補氣的食品,體虛患者可食用。
③ 鴨、鱉、鯽魚、鯧魚具有補益健脾的功能。
④ 香菇、金針菇、木耳、猴頭菇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并能提高機體免疫力。
⑤ 進食新鮮蔬菜與水果,其內含豐富的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有一定的防癌抗癌功效。
烹調時要注意色、香、味俱佳,并多吃煮、燉、蒸等易消化的食物,不吃油煎食物。進食可少量多餐,避免消化吸收障礙。
關于飲水,化療患者建議每天不少于1500ml,既有利于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又可加快體內化療毒性藥物的排出。放療患者建議每天不少于2 500ml,可使代謝物盡快排出體內。
放、化療治療結束后飲食注意點:
放、化療結束后的飲食對于患者尤為關鍵,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元氣,有足夠的“本錢”對抗下一次治療。
具體飲食注意點:
食物應盡量做到多樣化并保證營養均衡,多吃高蛋白質、多維生素、低動物脂肪、易消化的食物,主食粗細糧搭配,多吃新鮮水果、蔬菜,不吃陳舊變質或刺激性的食物,不喝碳酸飲料等,盡量避免吃熏、烤、腌制、油炸食品,防止腹脹、腹瀉和便秘。為提高免疫功能,可食香菇、蘑菇、猴頭菇、木耳等。
晚期患者該怎么調整飲食?
(1)保證蛋白質的攝入:多數患者消化功能差,所以應當以流質飲食為主,每天少量多餐,保證優質蛋白質、高能量的攝入。
蛋白質是人體極為重要的營養素,其營養作用在饑餓環境下顯得特別重要,此時機體可以利用自身的蛋白質,特別是肌肉中的蛋白質,來產生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所以要及時補充蛋白質,防止自身儲備的進一步消耗導致重度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
植物蛋白質中,谷類含蛋白質10%左右,豆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特別是大豆含蛋白質達36%~40%,氨基酸組成也比較合理,在體內的利用率較高,是植物蛋白質中非常好的蛋白質。
蛋類含蛋白質11%~14%,是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奶類一般含蛋白質3.0%~3.5%.患者可以根據喜好,合理調配蛋白質的飲食攝入,將食物做成糊狀,便于吞咽。
(2)加強B族維生素的攝入:B族維生素參與DNA合成,保持基因組穩定性,輔助DNA修復,調節細胞的增殖和死亡等,從而起到抗癌防癌的作用。
維生素B1的主要食物來源為豆類、糙米、牛奶、家禽。
維生素B2(核黃素)的主要食物來源為瘦肉、蛋黃、糙米及綠葉蔬菜,小米含很多的維生素B2。
維生素B3的主要來源為動物性食物、肝臟、酵母、蛋黃、豆類,其中豆類中含量豐富,蔬菜與水果中則含量偏少。
維生素B5的主要來源為酵母、動物的肝臟、腎臟、麥芽和糙米。
維生素B6的主要來源為瘦肉、果仁、糙米、綠葉蔬菜、香蕉。
維生素B12的主要來源為肝、魚、牛奶。
(3)補充維生素C: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又是一種抗氧化劑,廣泛參與機體細胞間質的合成與解毒。因某些化學物質只有被氧化后才會轉化為致癌物,維生素C可以阻斷這些致癌物的產生。
(4)飲食多樣化、細軟、無辛辣刺激:對食欲差的患者,同時要注意色、香、味的搭配,注意食物的感官性狀,如色、香、味等調配要適當。同時盡量少吃有刺激性和粗糙的食物,避免刺激局部加重癥狀和劃破創面引起出血。
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小竅門:我們通常知道的流食半流食是雞湯類、米粥類、面糊類,品種和營養比較單一。
為了讓患者吃到一桌營養豐富的飯菜,減少咀嚼、吞咽、消化耗費的體力,增強營養的吸收,我們可以用一個料理機將做好的湯、肉、蔬菜、主食、營養粉加在一起或分別打成非常細微的糊狀,根據自己的需求加湯或水調成流食和半流食,這樣不僅營養豐富而且還好吞咽、好吸收。
我們來講講需要忌口嗎?能吃補藥嗎?
臨床上,很多腫瘤患者和他們的家屬特別關心的一件事就是忌口問題。我們有所謂的“發物”的說法,認為這些食物吃了會促進腫瘤生長,最后只能吃白飯和青菜。
那“忌口”到底有相應的科學依據嗎?
所謂“發”,是激發、誘發的意思,“發物”能夠誘發某些疾病或癥狀。具體來說,食用某種食物,可能原來沒病變致病;原來有病的,致舊病復發;在患病過程中,加重病情的,都可以稱為“發物”。
“發物”主要包括牛肉、羊肉、公雞、蝦、螃蟹、無鱗魚等肉類食品,以及蔬菜中的韭菜、香菜、茴香、蔥、姜等辛香發散之物。
其實對于很多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來說,只要對這些食物不會產生過敏反應,吃了都是無害的。相反,腫瘤患者身體比較虛弱,非常需要補充營養,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在放、化療中常有許多患者因為限制了飲食中營養物質的攝入,造成營養不良,不能耐受放療和化療而影響了康復,甚至中斷了治療。
腫瘤患者在康復期需要多補充蛋白質、熱量和多種維生素,使營養均衡。在治療期,應該更加注重營養搭配,在原有的飲食基礎上增加含動物蛋白質豐富的食品。例如,多吃些牛肉、雞肉、魚、雞蛋、牛奶等,才有利于更好地改善預后。
因此,忌口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亂忌。
忌口的依據是:
① 含有致癌成分的食品不能吃;
② 飲食中的營養成分要比例適當;
③ 口服中藥時可能要忌口;
④ 具體病情具體對待,如消化道腫瘤患者宜吃易消化、刺激少的食物,手術后應攝入足夠營養促進傷口恢復;
⑤ 放療時少吃狗肉、羊肉等燥熱食物。
那么能吃補藥嗎?
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多種中藥如靈芝、冬蟲夏草、人參、石斛、黃芪等在調節免疫力和抗腫瘤方面有確切療效,可作為理想的抗腫瘤藥。
例如,常常提及的靈芝,經科學研究具有增強多種免疫細胞功能、抑制腫瘤細胞生長、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抑制腫瘤細胞侵襲和轉移的作用,也可以在放化療時增強放化療效果并減輕毒副作用,可以說是一味珍貴而且有效的抗腫瘤補藥。
中醫認為腫瘤的手術、化療、放療只重視“祛邪”,而忽視了“扶正”,可能會傷及元氣,因而出現了不利的治療結果。如果輔助一些補藥,可以彌補這些療法的不足,真正達到“扶正祛邪”并存的效果。
腫瘤患者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補藥,但是也容易存在以下誤區:
(1)凡事過猶不及,腫瘤患者多數存在消化不良和吸收障礙的問題,雖然補藥對人體有益,但也需要適當地把握一個度。
(2)不能單獨使用這些補藥抗腫瘤。患者應該按照醫生的治療方案規范地進行抗腫瘤治療和療效評估,補藥能起到輔助抗腫瘤作用,但只能“錦上添花”,絕對不能“獨樹一幟”,否則會延誤病情。
(3)按照中醫的理論,每個患者的“氣”“形”“神”都不完全一樣,適合服用的補藥也不一樣,最好經過中醫的診斷后再行選擇,以免服用了不適合自己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4)不能因為進食補藥影響正常膳食,因為正常膳食含有患者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素,對患者來說才是最基礎的必需品。
(5)不要輕信不良商家的宣傳,科學選購正規的補藥。
總體來講,腫瘤患者應該掌握以下五大營養原則:
(1)注意膳食平衡:膳食平衡是維持機體免疫力的基礎,普通食物是機體營養素的最好來源,對于存在營養不良等臨床情況的患者應進行個體化的營養治療。
(2)食物多樣化、搭配合理化:要保證攝取均衡全面的營養,每天食物多樣化是必需的,即按照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展示的五大類食物的比例進行搭配。
(3)少量多餐、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對于放、化療及手術后的患者,由于消化功能減弱,增加進餐次數可以達到減輕消化道負擔,同時增加食物攝入量的目的。
(4)不宜過多忌口:忌口應根據病情、病性和不同患者的個體特點來決定,不提倡過多的忌口。一般患者需限制或禁忌的食物有油炸、煙熏燒烤、辛辣刺激、油膩生硬的食物等。
(5)多選擇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物,多吃蔬菜與水果類(如蘆筍、胡蘿卜、菠菜 番茄、薯類、獼猴桃等)、大豆及其制品類、食用菌、堅果、海藻類、薏苡仁、牛奶、雞蛋等食物。
加硒教授微信:623296388,送食療電子書,任選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