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1分鐘,讓你腫瘤圈里的技術專業“談論話題”!
關鍵點提醒
-
JCO:ASCO末期肝癌手冊公布,強烈推薦“T A”計劃方案做為大部分末期HCC的一線治療方案
-
JCO:末期胃癌一線放化療后的Avelumab保持治療功效未顯著好于不斷放化療
-
CCR: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或協同貝伐珠單抗治療反復性膠原纖維母細胞瘤均失效
-
CCR:體重指數值與三呈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ctDNA存有和存活結果不相干
-
藥物:普那布林對于乳腺癌的國際性多管理中心III期科學研究達關鍵終點站
01 JCO:ASCO末期肝癌手冊公布,強烈推薦“T A”計劃方案做為大部分末期HCC的一線治療方案
11月16日,JCO公布由英國臨床醫學腫瘤學好制訂的末期肝細胞癌(HCC)系統軟件治療手冊。該手冊對已發布的有關末期HCC系統軟件治療的III期隨機對照實驗(2007-今年)開展針對性回望,并且為該患者人群出示強烈推薦的治療方案。
論文封面截屏
-
阿替利珠單抗 貝伐珠單抗可做為大部分Child-Pugh A級、ECOG PS 0-一分的末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若出現食道靜脈曲漲則應給與相對管理方法。
-
假如存有阿替利珠單抗和(或)貝伐珠單抗治療忌諱,可選用酪氨酸激酶緩聚劑多吉美或侖伐替尼做為Child-Pugh A級、ECOG PS 0-一分的末期HCC患者的一線治療藥品。
-
針對應用阿替利珠單抗 貝伐珠單抗一線治療的患者,可強烈推薦應用酪氨酸激酶緩聚劑(多吉美、侖伐替尼、卡博替尼、瑞戈非尼)二線治療。
-
針對應用多吉美或侖伐替尼一線治療的患者,二線治療方案包含卡博替尼、瑞戈非尼(用以此前承受多吉美的患者)、雷莫蘆單抗(用以甲胎蛋白高≥400 ng/mL的患者)或阿替利珠單抗 貝伐珠單抗(假如患者沒法應用該計劃方案做為一線治療);帕博利珠單抗或納武利尤單抗針對一部分患者(尤其是TKI不可以承受或忌諱的患者)也是有效的挑選。
-
除此外,手冊還探討了納武利尤單抗 伊匹木單抗做為二線和三線治療方案的挑選。
該手冊共列入9個III期隨機對照實驗,探討多種多樣治療方案,主打阿替利珠單抗聯用貝伐珠單抗做為大部分HCC的一線治療方案。
02 JCO:末期胃癌一線放化療后的Avelumab保持治療功效未顯著好于不斷放化療
11月16日,JCO公布對外開放標識、III期JAVELIN Gastric 100實驗結果。科學研究數據顯示,針對一線誘發放化療后的末期胃癌或胃食道聯接部癌患者,Avelumab保持治療對比不斷放化療仍未明顯改進總存活(OS)。
論文封面截屏
該科學研究中,將經奧沙利鉑聯用氟嘧啶一線放化療12周后無進度的患者,按1:1任意分成Avelumab(10mg/kg,每2周1次)組或再次放化療組,并按地域(亞洲地區和非亞洲地區)層次。關鍵終點站是OS。
現有805名患者接受誘發,在其中499名患者被任意分派到Avelumab組(n=249)或不斷放化療組(n=250)。
Avelumab組與不斷放化療組的負相關OS各自為10.4個月(95%CI 9.1-12.0月)和10.9個月(95%CI 9.6-12.4個月),24個月OS率各自為22.1%和15.5%(HR 0.91,95%CI 0.74-1.11,P=0.1779)。
在PD-L1呈陽性群體中(n=54),OS的HR為1.13(95%CI 0.57-2.23,P=0.6352)。在對PD-L1呈陽性(CPS≥1,22C3剖析,n=137)群體的探究性剖析中,Avelumab組的負相關OS為14.9個月(95%CI 8.7-17.3個月),而不斷放化療組的負相關OS為11.6個月(95%CI 8.4-12.6個月)(未層次HR 0.72;95%CI 0.49-1.05)。
Avelumab組與不斷放化療組里各自有149例(61.3%)和184例(77.3%)患者出現治療有關不良反應,在其中出現≥3級不良反應各自為31例(12.8%)和78例(32.8%)。
該科學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是整體還是PD-L1呈陽性末期胃癌或胃食道聯接部癌患者中,與不斷放化療組對比,Avelumab組均未主要表現出明顯優異的OS。
03 CCR: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或協同貝伐珠單抗治療反復性膠原纖維母細胞瘤均失效
此前,CCR線上發布的一項臨床醫學Ⅱ期實驗確認,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或協同貝伐珠單抗治療反復性膠原纖維母細胞瘤均失效。
論文封面截屏
該實驗共列入80例此前未接受過貝伐珠單抗治療的反復性膠原纖維母細胞瘤患者,將其任意分派接受帕博利珠單抗協同貝伐珠單抗(序列A,n=50)或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治療(序列B,n=30)。
數據顯示,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或協同貝伐珠單抗均耐受力優良,但功效比較有限。
序列A中患者PFS-6(6個月無進度存活率)為26.0%(95%CI 16.3-41.5)。負相關OS為8.8個月(95%CI 7.7-14.2)。客觀緩解率(ORR)為20%,負相關減輕延遲時間為48周。
序列B中患者PFS-6為6.7%(95%CI 1.7-25.4),負相關OS為10.3個月(95%CI 8.5-12.5),ORR為0%。
腫瘤免疫系統生物標志物與OS不相干,但OS較弱與基準線應用地塞米松、治療后血液VEGF提升(序列A)及其IDH1突然變化、非甲基化的MGMT、基準線PIGF和sVEGFR1水準提升(序列B)相關。
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單抗單藥或協同貝伐珠單抗治療反復性膠原纖維母細胞瘤均失效。腫瘤免疫系統微生物標識物不可以預測分析結果。基準線應用地塞米松和腫瘤MGMT做為膠原纖維母細胞瘤患者免疫系統治療的潛在性生物標志物非常值得進一步科學研究。
04 CCR:體重指數值與三呈陰性乳腺癌新輔助化療后ctDNA存有和存活結果不相干
11月16日,CCR發布了放化療后殘余TNBC的II期實驗BRE12-158科學研究結果。該科學研究關鍵討論三呈陰性乳腺癌(TNBC)患者體重指數值(BMI)與循環系統腫瘤DNA(ctDNA)的關聯,并點評BMI對新輔助化療后TNBC殘余的同質性重點對象病癥發作和存活的危害。
數據顯示,在新輔助化療后TNBC殘余的患者中,BMI與ctDNA的存有中間不相干,不可以預測分析患者病癥發作或存活愈后,提醒減肥瘦身干涉的危害可能會變弱。
從血液中分離出來ctDNA,分成陽性和陰性。手術后BMI(kg/m2)做為一個持續和分類變量開展剖析。該科學研究精英團隊較為了ctDNA類型和BMI,并根據BMI可能沒病存活(DFS)率、無遠方病癥存活(DDFS)率和OS。
-
177例BRE12-158患者中,172例有BMI數據信息,140例有ctDNA數據信息。
-
ctDNA陽性和陰性者的均值BMI沒有差別(p=0.48)。
-
BMI種類與ctDNA的存有無關聯性(p=0.31)。
-
在多自變量剖析中,持續BMI不可以預測分析DDFS(p=0.996)、DFS(p=0.41)或OS(p=0.98)的愈后。
-
BMI范圍與存活率中間無關聯性(DDFS、DFS和OS的p值各自為0.92、0.74和0.97)。
該科學研究數據顯示,在新輔助化療后TNBC殘余的患者中,BMI與ctDNA的存有中間不相干,不可以預測分析DDFS、DFS或OS。這說明,原有的侵蝕性腫瘤分子生物學中,寄主燃氣表的危害可能較小,減肥瘦身干涉的危害可能會變弱。
05 藥物:普那布林對于乳腺癌國際性多管理中心III期科學研究達關鍵終點站
11月16日,萬春藥業公布,普那布林與培非格司亭協同治療在對于乳腺癌的國際性多管理中心3期科學研究PROTECTIVE-2中的做到關鍵終點站:協同治療組和培非格司亭單藥組里未產生四級單核細胞降低癥(CIN)的患者占比為31.5% vs 13.6%。
除此之外,科學研究的全部重要主次終點站也具備統計學意義,包含中重度單核細胞降低癥的延遲時間(DSN)和單核細胞肯定記數(ANC)極小值。
普那布林是由萬春醫藥研發的一種“first-in-class”鳥嘌呤多肽鏈互換因素(GEF-H1)伴侶蛋白,可根據反轉由化療藥誘發的脊髓中嗜單核細胞的阻隔產生,保持單核細胞水準在一切正常范疇內,做到初期維護脊髓中白細胞計數的功效,以一個有別于G-CSF(粒細胞集落刺激性因素)的作用機制來降低初期CIN的產生。
2020年10月,普那布林已被英國食品類藥監局(FDA)授于開創性治療法評定,并被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列入開創性治療種類。
論文參考文獻:
[1]John D.Gordan,Erin B.Kennedy,Ghassan K.Abou-Alfa,etl.Systemic Therapy for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SCO Guideline.JCO.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6,2020.
DOI:10.1200/JCO.20.02672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Markus Moehler,Mikhail Dvorkin,Narikazu Boku,etal.Phase III Trial of Avelumab Maintenance After First-Line Induction Chemotherapy Versus Continuation of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s:Results From JAVELIN Gastric 100.JCO.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6,2020.
[3]Lakshmi Nayak,Annette M Molinaro,Katherine B.Peters,et al.Randomized phase II and biomarker study of pembrolizumab plus bevacizumab versus pembrolizumab alone for recurrent glioblastoma patients.2020.11.16.DOI:10.1158/1078-0432.CCR-20-2500.
[4]Tarah Ballinger,Guanglong Jiang,Nawal Kassem,Milan Radovich and Bryan P.Schneider.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BMI)on presence of ctDNA and disease recurrence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for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analysis from BRE12-158.Clin Cancer Res November 16 2020.
DOI:10.1158/1078-0432.CCR-20-3341
[5]https://www.beyondspringpharma.com/pressreleases/info.aspx?itemid=4239
想了解癌癥的科普、預防及治療,癌癥心理咨詢等,請搜索我們的三個公眾號:1,女性癌健康;2,植物硒教授;3,癌友群,關注了解。